“東海強軍先鋒”熊瑩:甲板下的無名英雄
原標題:堅守軍艦輔機艙17年“東海強軍先鋒”熊瑩:甲板下的無名英雄
圖為:熊瑩在輔機艙中工作。(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藍天、碧海、潔白的軍艦,和穿著海魂衫、英姿颯爽的海軍戰士……這是許多人心中對海軍的印象。
然而湖北籍海軍戰士熊瑩每天面對的,卻並非這般景象。入伍17年多來,他的工作地點一直在無人知曉的甲板之下。在20多平方米的輔機艙,他已數不清轉了多少圈,完成了多少次緊急維修任務。
甲板之下的他,並沒有被遺忘。近年來,他先後榮獲全軍優秀士官人才獎、榮立三等功2次,2019年初又榮獲東部戰區海軍“東海強軍先鋒”稱號。
軍人夢想,從童年開始萌芽
熊瑩是宜城市雷河鎮辛常村人,1983年12月出生的他,童年時是半個“留守兒童”。“我念小學時,父母在家做點小買賣。到了初中,他們都出門打工了。”熊瑩告訴記者,父母不在身邊的經歷,讓他從小就養成了自己的問題自己做主的習慣。
熊瑩同村有個遠房表叔光榮參了軍,“他每次穿著軍裝回鄉探親,我們一群小孩子都圍著他轉,摸他的衣服,覺得特別帥!”小時候起,當兵的夢想就在熊瑩的心中開始萌芽。
初中畢業後,當兵的念頭在熊瑩心中越來越強烈。
2001年冬季徵兵時,熊瑩的父母在外地打工,他自己決定報名參軍,隨後順利被選上,“被選上後打電話告訴父母,他們才知道這事。他們沒有怪我自作主張,反而很支持我參軍。”
勤學苦練,立志當一名優秀輔機兵
2002年7月,熊瑩被分配到海軍紫金山艦,成為輔機班的一名新兵。
雖叫“輔機”,但作用卻極其重要。“輔機是整艘艦的電力系統所在。如果輔機壞了,所有用電的設備都無法運行。”熊瑩説,輔機和發動機,就是一艘艦艇上的“心臟”,可以説是左心房和右心房,缺一不可。
從一個初中生,成長為一名掌控艦艇核心部位的輔機兵,熊瑩經歷了一段適應期。
最開始是過技術關。回想最初的經歷,熊瑩歷歷在目,“説是培訓半年,但其實新兵有3個月的軍訓,真正學習輔機知識其實只有3個多月,幾乎是零基礎。”
所幸的是,他遇到了一名好班長。“當時的班長要求特別嚴格,每天中午別的崗位戰士休息了,班長帶著我們來到輔機艙,一個個管路摸,讓我們知道每條管路的起始點,在系統中起什麼作用。”在班長的悉心教導下,熊瑩的維修保養技術進步飛快。
接著是過心態調整關。作為一名輔機兵,天天和機器打交道,身上除了油就是水,曾經穿上軍裝“耍帥”的夢想,已面目全非。
一次任務中,班長的一席話,卻讓熊瑩堅定了當輔機兵決心。那是2004年的一次任務中,輔機冷卻器進水,機器癱瘓。“修理位置在船艙最底處,裏頭還有水,班長就站在水裏修了八九個小時,全身濕透。”修完後,熊瑩問班長,“咱們輔機兵為啥這麼苦這麼累啊?!”班長一巴掌拍到他的後腦勺上,“你個傻小子,咱們輔機兵,看似天天蹲在艙底,不見天日,但做的卻是船上最重要的事情。當兵最重要的事是啥?打仗、打贏。咱們的工作就是打贏最重要的保障啊!”
從此以後,他勤學苦練,到2005年已基本掌握相關技術。
2007年5月,老班長退伍,熊瑩接任班長,開始獨當一面。
堅守輔機艙17年,一次次排除險情
2013年9月,一次緊急維修讓熊瑩至今刻骨銘心。那次任務途中,三台正常工作的輔機,有一台突然癱瘓,“輔機一般是工作幾天就要修整一下,壞了一台之後,只有兩台輪換使用,一旦再壞,艦艇就有癱瘓的危險。”
最穩妥的辦法就是儘快修好癱瘓的機器。當時外面溫度接近40攝氏度,輔機艙裏的溫度則近60攝氏度。更不巧的是,當時又遇到了颱風,艦艇左右劇烈搖擺,人站久了就想吐。
熊瑩帶著3名輔機兵,在“搖晃的桑拿房”裏進行搶修,渾身大汗淋漓,身上的衣服濕了幹,幹了又濕。幾個人輪流嘔吐,吐完了接著修。
從頭天晚上10點開始,一直到第二天晚上近12點,連續工作了20多個小時後,癱瘓的輔機終於修好了。這時,大家累得連歡呼慶祝的力氣都沒有了,很快倒在地上睡著了。
入伍17年,熊瑩已經記不清修了多少次輔機,排除了多少次險情。2015年,熊瑩離開呆了12年的紫金山艦,來到了徂徠山艦。小小的輔機艙,依然是他堅守的戰位。
2015年,妻子因病住院,他把牽掛埋在心裏,頂著壓力在崗連續奮戰130余天,圓滿完成任務;2017年執行任務期間,他憑著豐富的經驗和過硬的專業知識,在班上僅有兩名同志的情況下,確保了輔機運行安全。“現在條件比之前好一些,有個專門的觀測室,工作環境雖然改善了,但責任心卻一刻也不能放鬆。”熊瑩説,未來他將繼續堅守在輔機艙,全心全意守護好軍艦的“心臟”。(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鵬 通訊員 吳博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