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蔡甸首批六個“股改村”分紅768萬元
原標題:農村集體産權改革試點——蔡甸首批六個“股改村”分紅768萬元
春節期間,武漢市蔡甸區蔡甸街姚家林村股份合作社,召開股東代表大會暨第一次股份分紅大會,村民變“股東”後領到了第一份紅利:每股258.3元。
以前,大多數農民的年收入中,主要是農産品收入和勞務收入,村集體收益多以福利方式進行分配,農民很少有穩定的財産性收入。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將村集體資産量化為股權,分配給村民持有,成立農民合作社。村集體資産第一次明確了它的主人——村民股東。
蔡甸是2017年全國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試點區。兩年來,該區首批完成改革的6個村共7020名農民股東領取分紅768.69萬元。
村民變股東
2月19日上午,蔡甸區大集街華林村6組村民楊家橋,從工地上趕回家,準備元宵節團圓飯。他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現在是村裏的股東了,村集體收入年年看著漲,心裏感到很踏實,家裏活不忙時就在外面找工程項目做。”
楊家橋拿出紅通通的“股權證”,上面登記著全家7名股東的名字和股權數量。“我們全家都是村集體合作社的股東,7股共分紅700元。”楊家橋説。
華林村黨支部書記馮賢兵説,改革後,村集體經營項目發展很快,主要是廠房出租和大學生公寓商業門面租金收入。因為一些村集體資産還在負債還賬期內,2019年每股分紅只有100元,預計5年後每股年分紅至少500元。
華林村進入合作社的經營性資産為1316萬元,未來,投資1.2億元的學生公寓項目負債運營結束後將整體併入,村民合作社股東分紅收益將穩定增長。
收入水漲船高
蔡甸區大集街華林村、姚家林村等改革試點村,村集體經營性資産多以廠房、門面等為主,還有歷史結余的現金資産。村民變成股東後,村集體項目發展呈現快速增長態勢。
2017年,蔡甸區47個改革試點村集體經濟總收入2.1億元,比改革前的2016年凈增6064萬元,增長40.6%。華林村股份合作社與武漢聯通路橋工程有限公司共同投資1.2億元,建設長江大學武漢校區配套項目華林學生公寓及美食一條街,合作社年收益達800萬元。
隨著集體經濟快速發展,作為股份合作社股東的農民,財産性收入水漲船高。2017年,47個試點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86元,其中財産性收入達到1050元,比2016年分別增長11%、10%。
村民當了股東,將村集體項目當成自己的産業。大集街曾鐵嶺村股東陳斌説:“以前村辦企業經營好壞與我無關,門面、樹木、路燈損壞了我也不關心。現在不同了,大家愛護企業的東西就像愛惜自己家的一樣,企業越紅火我的荷包就越暖和嘛。”
將複雜問題簡單化
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的難點,是如何確定股東身份。蔡甸區創造了“清人分類”“股權設置”的方法,對人口流動性較大的城中村、城郊村十分有效。
蔡甸街孫家畈村,以一輪土地承包登記人口為準,以戶為單位確定股份份額。各戶內部再協商上報分配到現有家庭經濟成員的份額。這種方法盡可能尊重歷史,減少清人分類矛盾,將複雜問題簡單化。
對人口流動少的村,股權配置時重點考慮村民貢獻。如永安街8個村,將個人股細分為“人口福利股+勞動貢獻股”。張灣街10個村以“人口福利股+農戶承包權證面積系數股(按6:4比例)”設置股份,將集體經營性凈資産量化到人,股權可以內部繼承和轉讓。
鼓勵村黨支部書記兼任股份經濟合作社董事長,村“兩委”幹部可在董事會、監事會交叉任職,董事會、監事會與村“兩委”換屆同步進行,實現村級管理組織、經濟組織有機融合。
截至目前,蔡甸區對103個經營性資産10萬元以上的村組建了經濟合作社,向農村股東發放頒發30761份股權證。(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李衛中 通訊員孫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