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鄉村學校的逆襲
一個到偏遠鄉村支教的年輕人,能夠有多大能量,能夠改變些什麼?蘄春縣向橋鄉白水中學前校長何歡給出了答案。
一直擺尾的學校
2006年5月份,大學即將畢業之際,何歡遞交申請,通過考試,獲得資教生資格,被派往蘄春縣向橋鄉白水中學資教3年。一到白水中學,他頓時傻了眼——這裡房舍破舊,佈局雜亂,宿舍年久失修,道路泥濘,操場長滿野草,籃球架銹跡斑斑,好幾名老師共住一間宿舍,上廁所要去很遠的地方。
何歡被安排進教師宿舍,還沒收拾利落,突然停電了。山裏停電是常事。從老教師王惠全那裏借了蠟燭點上,伸手小心翼翼地護住火苗,教學生涯就算開始了。
比艱苦的條件更讓他鬱悶的是,這裡到處瀰漫著自卑的氛圍。一二十年來,白水中學,在全縣35所中學裏一直都是擺尾,誰都不相信白水中學能辦好。
特別自信的校長
2009年,3年資教期滿,何歡有機會調到縣城乃至省城,他沒有走。
2012年12月,何歡被推選為白水中學校長。此時的白水中學學生人數已下降到300人,中考成績全縣墊底,面臨被撤並的危險。何歡下定決心,保住白水中學。
要保住學校,先得説服縣教育局領導。他鼓足勇氣,堵住局長,一再懇求暫不撤並,並主動立下軍令狀:“給我3年時間,如果成績搞不上去,請把我這個校長給擼了。最終,撤並文件沒有下。
怎麼改變學校現狀呢?站在鄂皖交界的鼓角寨山峰之巔,白水中學、白水街,以及周圍的白水村、黃土村等十多個村子盡收眼底,何歡的視野一下子開闊起來——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卑,首先得讓師生自信起來。
機會很快來了。2013年,縣裏舉行優質課比賽,何歡極力動員老師們報名。他帶著幾位老師到武漢去學習,回來後又在網上下載課件學習,反復試講。結果,教學比賽白水中學成績突出,一名老師還拿了個一等獎。
打那以後,只要有教學比賽,何歡都推薦老師去。幾年下來,很多老師在蘄春縣、在黃岡市教學比賽中獲得佳績。每次有老師獲獎,學校都在校門口張榜公告,讓白水街上的百姓也知道,白水中學的老師不比別人差。一位老師説:人一自信,上課都特別有勁兒。
山裏娃學習基礎整體不好,對學習沒信心。何歡在全校推行鼓勵教學法,陸續開設足球、籃球、電子琴、空竹、主持人等20多個興趣小組,只要學生在某一領域有較好表現,就及時頒發獎狀,每年都有超過60%的孩子獲得獎狀。孩子們越來越自信了。
何歡堅信教育必須尊重學生的天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他的堅持終於“種瓜得瓜”。2016年6月,蘄春縣中考,沉寂了太久的白水中學終於爆發了——59名畢業生中,3名學生以高分考入黃岡中學,還有11名學生被湖北省示範中學蘄春一中錄取,創造了白水中學歷史上的奇跡。
白水街沸騰了!去城裏借讀的孩子回來了,就連一些在福建、江蘇等地農民工子弟學校讀書的學生也轉回來了。短短3年時間,白水中學在校學生從300多人猛增到1260人!
建起“未來實驗室”
白水中學沒有水泥操場,一下雨操場變成黃泥巴灘。何歡想修建塑膠運動場、足球場,可錢從哪來?他帶著一些老教師走訪各地校友,聽説記憶裏那個黃泥遍地的母校要建塑膠跑道了,校友們紛紛慷慨解囊。資金到位了,一片嶄新的塑膠運動場很快建成了。新運動場開放那天,孩子們一個個脫了鞋,光著腳丫,在紅紅綠綠的塑膠跑道上奔跑、嬉戲,像一隻只飛出籠的小鳥。
2016年何歡被上級派往澳門參觀學習,與澳門一家教育基金會工作人員的接觸中,對方問需要捐助些什麼,他説要3D印表機、智慧機器人等等。對方很詫異:“別的學校要書包、課桌,你怎麼要這些?”何歡説,我希望白水中學能有一個高科技實驗室。山裏的孩子接觸了這些,想像的空間會被打開,興許就種下了當科學家的夢想種子。
在澳門方面的資助下,白水中學購進3D印表機、阿爾法機器人、天文望遠鏡、微型磁懸浮實驗裝置等一批高科技設備。孩子們戴上VR眼鏡感受宇宙的浩渺,和機器人“大白”對話,用3D印表機列印小恐龍,在操場上操作無人機……山溝溝裏的農村學校,建起“未來實驗室”,這在整個鄂東地區也不多見。
白水街的鞭炮聲
2016年、2017年、2018年,白水中學連年中考取得佳績,每年都有考上黃岡中學的學生,素質教育成果顯著。
何歡和白水中學的故事口口相傳,他相繼獲得全省“三支一扶”十大標兵、荊楚好老師、湖北五四青年獎章等榮譽。2019年初,海南三亞。作為湖北唯一的入選者,36歲的何歡和其他省份的19名鄉村學校校長一起獲得馬雲鄉村校長計劃獎,馬雲為他頒發了“新鄉村教育家”榮譽徽章。
正當何歡準備帶領白水中學更上一層樓時,縣教育局一紙調令,把他調到城郊的蘄春縣第二實驗中學任校長。蘄春縣教育局局長田祥喜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説,白水中學已經上了正軌,把何歡調到縣第二實驗中學,希望他把治校經驗帶過去。
匆匆走馬上任,宿捨得東西還沒來得及搬走。2018年秋季開學後,何歡回白水中學搬東西。“何校長回來了!”等何歡把東西裝好車,校門口已聚集百餘名自發湧來相送的鄉親。白水街上響起了此起彼伏的鞭炮聲,“至少放了二三十挂”。這是當地送別至親遠行的最高禮遇。(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思輝 通訊員 陳鈺 徐昭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