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山溝裏的車城:新中國“白紙繪新圖”的縮影

2019-04-01 16:45:17|來源:新華每日電訊|編輯:蘇喜茹|責編:石麗敏

山溝裏的車城:新中國“白紙繪新圖”的縮影

▲車城十堰。 陳黎攝

山溝裏的車城:新中國“白紙繪新圖”的縮影

  1966年10月,37歲的劉書澤,背著當兵時用過的背包,手裏拎著洗臉盆和鞋子,站在擁擠的列車上,想像著她將要踏足的一片陌生土地。

  一路上,她不停地轉火車,從長春到了北京,從北京到武昌,再輾轉到丹江口,繼而坐上了一輛破舊的中巴車,坑坑洼洼的公路上,一路走一路顛,終於到了鄂西北的一條山溝裏。

  同一年裏,成千上萬的建設者涌入這片山地間。山,是秦嶺與大巴山;地,乃“秦楚咽喉”之地。綿延于四省邊界的這片深山密林,在古代曾是有名的戰亂與流放之地。

  直到發軔于上世紀60年代中期的“三線建設”,大批工業與國防項目在中西部山區佈局開來,背靠大山、面向神農架叢林的鄂西北山地,才被現代工業文明徹底“激活”。秦巴山溝裏的十堰小鎮,開始建設共和國的第二汽車製造廠。二三十年後,昔日的山溝小鎮,迅速崛起為聞名全國的汽車之城。

  進入新世紀,曾經因“靠山、隱蔽”的地理優勢被時代選中的“幸運兒”,卻又被偏遠閉塞的山區地形所限,一度引以為傲的東風汽車(前身為二汽),把總部遷到了交通便利、發展環境優越的武漢。在一片“工業空心化”“廢都”的唱衰聲中,湖北十堰在痛苦涅槃後走向了重生。

  山溝崛起汽車城

  “一張白紙沒有負擔,能寫出最新最美的文字,畫出最新最美的圖畫。”

  如今,已經90歲高齡的劉書澤,對當年看到的那一幕仍記憶猶新,山溝裏零星散落著一個個土坯房,做飯的房裏沒有窗戶,炊煙直接從草房頂的角縫間鑽出來。落腳後,她被安排住在一戶老鄉家裏,“房子中間吊了一張木板,就是我的床舖,旁邊還放了一口為老人準備的棺材。”

  這個後來成為“汽車城”的偏遠山溝,因當地人在河流上攔河築壩十處而得名“十堰”,當時屬於湖北省鄖陽專署鄖縣的一個小鎮。

  在中國地形圖上,長達4000千米的崑崙—秦嶺緯向構造係,猶如一條巨龍橫臥在華夏大地中部,它的西段是崑崙山,東段是秦巴山地。十堰鎮所屬的鄖陽,便位於秦巴山地的東部,它北依秦嶺,南靠巴山,面向神農架叢林,漢水橫貫其間,區域內有武當山,形成山地、谷地、小型盆地相間的複雜多樣地形。

  在農業社會,山巒縱橫的地形,始終讓鄂西北與農業發達無緣,反而因這裡的深山密林多利於起義軍活動,成了一片讓封建朝廷頗傷腦筋的區域。

  人們熟知的明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李自成、張獻忠,就曾率眾數十萬人,在秦巴山區出出進進,在此地滯留20餘年。清代嘉慶年間,王聰兒率領數十萬白蓮教起義軍,于鄖陽境內南北轉戰,東西衝殺,活動達兩年之久。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人文學院教授楊立志介紹,在古代,這裡地處區域交界地帶,封建統治力量薄弱。群峰綿延,林深叢密,“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形,決定了人們難以挖掘這裡的農耕潛力,歷史上的“繁榮”時期,多因流民在戰亂中逃難至此。

  西晉末年,戰亂不息,天災人禍頻繁發生,陜西關中一帶老百姓成千上萬流徙至此。到了明清兩代,朝廷為了管理這地方的流民,不得不設立一個跨越鄂、豫、川、陜交界的行政機構——鄖陽撫治,管轄著4省8府9州65個縣的1000多萬人。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山巒起伏、溝壑縱橫的鄂西北,趕上國家建設的發展機遇,才終於被現代工業文明徹底“激活”。

  1953年,毛澤東主席提出“要建設第二汽車廠”的構想。然而,從構想變成現實,二汽的籌建卻多費週折,單是廠址選擇就在武漢、成都、長沙間幾經變更。

  上世紀60年代中期,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國防的需要,中央決定實施“三線建設”,在中西部的三線後方地區,開展大規模的工業、交通、國防基礎設施建設,重新提出二汽建設。

  偏遠落後的鄂西北山區,顯露出獨特的戰略優勢。二汽籌備組經過多省市勘察後,最終把廠址選定在符合“靠山、分散、進洞”條件的秦巴山溝小鎮十堰。

  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一窮二白的面貌,毛澤東主席曾信心百倍地説過:“一張白紙沒有負擔,能寫出最新最美的文字,畫出最新最美的圖畫”。

  從構想到現實,歷經十多年的艱難抉擇,建設者們終於開始在鄂西北的“一片白紙”上,繪就一幅新的車城圖畫。此後,在毛澤東主席“要建設第二汽車廠”的豪情指引下,十堰沉寂千年的群山被發展民族汽車工業的壯麗事業喚醒,開始了這座車輪上的城市創建崛起的傳奇。

  1966年10月,當劉書澤從長春一汽千里迢迢來到十堰山溝裏時,隸屬於鄖陽專署均縣的老營鎮,突然變得異常熱鬧,武當山下這個只有幾十戶人家的小鎮,迎來了當時的國家計委、一機部、湖北省委等部門及30多個單位的設計人員共500多人,他們正在激烈地討論著二汽的建廠方針和總體佈置方案。

  做文秘工作的劉書澤,曾是二汽第一任廠長饒斌的秘書。她回憶,老營鎮的會議提出適應中國情況,生産世界上一流的中國式汽車産品,創造中國式的汽車工業發展道路,“因為一汽按照蘇聯的工廠與組織設計,設備大部分來自蘇聯援助,二汽要自力更生建成,在生産製造上要有新産品、新工藝、新材料、新裝備。”

  蘆席棚裏造汽車

  操著天南海北地方方言的數十萬建設者們,向這個曾經寂靜的小山溝涌入。

  在今天的十堰城區穿行,寬闊整潔的道路,高層住宅與寫字樓相間林立,繁華的現代化城市景象,令人很難想像它曾經的落後面貌,更難以想像這裡曾被長期貼上了“戰亂”“流放”的歷史“標簽”。

  有著“秦楚咽喉”之稱的鄂西北,自古便是兵家必爭的前哨要地。戰國時期,秦楚兩大強國勢均力敵,戰事時有發生,鄂西北不少地方一時為秦佔領,一時又為楚奪回,歸宿反反復復,因而有“朝秦暮楚”之説。秦漢時期,這裡成了遭流放宗室近臣的最終歸宿。

  近代以來,鄂西北曾是一塊被血與火浸透過的紅色土地。十堰市檔案館資料顯示,這片紅色土地上,留下了紅三軍主力與紅二十五軍的革命足跡。解放戰爭時期,李先念、王樹聲等率中原突圍部隊在此創建了鄂豫陜、鄂西北兩塊根據地,陳賡兵團挺進鄂西北,創建鄂豫陜解放區。

  新中國成立之初,藏在山溝裏的十堰鎮仍是一幅偏遠落後的圖景。據十堰市檔案館資料記載,當時的十堰鎮中心地帶只有百十戶居民,幾家小商鋪,現代工業一片空白,被人們形象地戲稱為“重工業是鐵匠舖,輕工業是豆腐坊”。

  跟劉書澤一來就有屋舍住相比,孫長海卻沒有那麼幸運。當年19歲的孫長海,剛到十堰鎮時,他像大多數二汽建設者們一樣,只領到了兩條竹蓆,隨後就被組織起來到山上砍樹,回來搭建蘆席棚,裏面打上大通鋪,算是有了宿舍。

  操著天南海北地方方言的數十萬建設者們,向這個曾經寂靜的小山溝涌入,來自一汽的幹部、技術人員成為建設二汽的骨幹力量。

  工人們用幹打壘、搭蘆席棚的方法建造廠房,一條山溝一個廠,當時為了保密,27個工廠都以代號命名,廠區分佈在東西長32千米,南北寬8.5千米的二十多條山溝裏。

  1969年,二汽大規模建設開始。同年,十堰市成立,由鄖陽專署領導。自此,共和國又一座現代汽車工業城市誕生在鄂西北的崇山峻嶺之中。二汽創業之初,十堰鎮還未通電,建設者們便在夜晚挂上一盞盞馬燈,在蘆席棚裏開發製造汽車。1970年,二汽人用榔頭和臺鉗,在四面透風的蘆席棚裏打造出第一輛軍用越野車——EQ240,以馬力大、速度快、輕便靈活、視野開闊等特點而聞名,是我國生産的第一代軍車中的重要車型。

  8年後,二汽調集5噸載重車和2.5噸越野車各1000輛,在保衛祖國邊疆的戰鬥中一戰成名,二汽車因此被譽為“英雄車”“功臣車”。

  城市像個大工廠

  長春一汽結束了中國人不能造汽車的歷史,十堰二汽則結束了中國人不能自己造汽車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曾概括説:“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在東風猛士車原總工程師孫鐵漢看來,長春一汽結束了中國人不能造汽車的歷史,十堰二汽則結束了中國人不能自己造汽車的歷史。

  進入新世紀,年過六旬的孫鐵漢再次“出山”帶領團隊,歷經五年時間自主研發出東風猛士越野車,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使得東風猛士在多項指標上超越美國悍馬,載著中國維和部隊在海外擔任維和使命。

  1973年,十堰市升格為地級市,為湖北省直轄。如今,擔任東風公司老科協會長的孫長海印象中,這是一座先有廠後有城的城市,過去它更像是一個大工廠,幾條道路連接著一個個小工廠,工廠內部電影院、游泳館、學校等功能俱全。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十堰的“輝煌時期”。1985年,二汽汽車産銷量、上繳國家利潤和稅收,均佔全國汽車企業的60%以上。那個年代,二汽職工們從令人艷羨的企業福利中共享著二汽的輝煌,“最好的時候,每個廠都有採購車隊,跑到全國各地拉後勤物資”。

  二汽也為十堰帶來了榮光,上世紀90年代,在一份中國步入小康水準城市的列表中,十堰市是湖北省唯一入表的城市,十堰在全國城市綜合實力中排名第22位,與武漢、西安、鄭州等歷史名城同臺競爭。1994年10月,鄖陽地區和十堰市合併,仍稱十堰市,轄丹江口市、鄖縣等五縣一市兩區。

  時光荏苒,一條山溝一個廠的情景,已成為這座城市遙遠的記憶,改革開放之初只有30平方公里的小城,如今已經變身為100平方公里的現代化城市,過去一條條山溝在城市規劃中漸漸融合,十堰不再像個大工廠,有了城市的模樣。

  興也閉塞痛也閉塞

  高山峻嶺賜予了這裡一片滋潤的“世外桃源”,後來卻把它圍成了一個逼仄的閉塞之地。

  今天,首次來到十堰的人們,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除了隨處可見的汽車工業印記,恐怕就是林立的高樓大廈。土地資源有限,城市沿山谷而建,人口大量增長後,城市就不得不向空中生長。

  過去高山峻嶺賜予了這裡一片滋潤的“世外桃源”,後來卻把它圍成了一個逼仄的閉塞之地,在注重高效率與低成本的發展時代,偏遠隱蔽從優勢變成了發展的劣勢。

  誕生於十堰的二汽,逐漸成長壯大後,空間之困日益凸顯,甚至成為制約發展的“命門”。1992年,二汽更名為東風汽車公司,而在8年前,它已在同省“鄰城”的襄樊選址建設鑄造三廠,作為滿足車企未來發展需要的第二基地。

  “東風走的時候,説了一句話,假如十堰能提供一個300畝的連片土地,企業都不會遷走”。十堰市發改委高新技術科科長黃承業,對2003年東風公司總部從十堰遷至武漢時的情景記憶猶新。在黃承業看來,工業用地不足,交通發展滯後,曾是過去影響東風與十堰發展的兩大核心瓶頸。

  在古代,十堰所在的鄂西北地區,卻是重要的交通要道,自古便是湖北進入川、陜的要衝,唐代的驛道可北通南陽,東至襄陽,西至安康,南至巴東;各地香客朝拜武當山的神道在明代已通達四週鄰省;境內先民們開闢了到四川販鹽的鹽道。

  抗戰期間修築的老白公路,更是溝通了鄂北抗日前線與川陜後方的聯繫。上世紀70年代建成通車的襄渝鐵路,為開發鄂西北、陜南和川東地區創造了條件。

  只不過,交通的單一與落後,導致深藏大山之中的城市,在現代經濟發展中難免效率降低,不得不付出更高的成本。“2003年以前,沒有高速公路和機場,交通閉塞,物流成本高,投資商不願意到十堰。”黃承業説。

  先廠後城,是十堰獨特的城市發展邏輯,長期以來“大工廠、小城市”的特性,使得十堰積累下太多的交通、文化、基礎設施等歷史欠賬。“工業用地不足,工廠搬不出去,工廠與城市陷入空間之爭。”

  “東風打個噴嚏,十堰就會得感冒。”很多年前,人們如此形容東風公司對十堰的重要性。這個比喻不無道理,那些年,東風公司在十堰的工業結構中一直佔到70%至80%的份額,其他地方工業只有20%多。

  2003年,十堰市的國內生産總值增速從2002年的13.9%滑落到4.1%。“經濟的體制性和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中小企業發展不快,民營經濟規模小,經濟外向度不高,整體競爭力不強。”2004年年初,十堰市政府工作報告中這樣總結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問題。

  東風總部的遷走,讓車城十堰得了場“重感冒”。“社會輿論開始討論十堰的工業空心化問題,車城會否變成一個‘廢都’,十堰工業發展進入了長達五年之久的陣痛期”。十堰市經信委副主任唐順蘋説。

  痛苦涅槃後的重生

  當用地和交通不再是發展掣肘時,十堰完整的汽車産業鏈,又成為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優勢。

  2019年1月23日,十堰市茅箭區東城工業園,佔地3100畝的東風商用車車輛工廠內,生産線上自動化的機械吊臂,吊著發動機和車頭整齊有序地移動、起落,每5分鐘就有一輛東風天龍或東風天錦卡車下線,兩條生産線年産能達8萬輛。

  工業園區內,一排排出廠的卡車“列隊整齊”。在十堰東高速路口,一輛輛滿載小轎車的卡車駛過,一派忙碌的景象,在努力向外界展示著車城十堰在涅槃重生後的新發展活力。

  當時間回到16年前,痛定思痛之後,十堰開始著手解決束縛發展的兩大難題,10多年間通過山地整理和用地調整,新建了一批工業園區,開展老工業區搬遷改造升級。

  “2003年以後,交通的大發展,打開了曾經閉塞的山城。”十堰市發改委副主任宋永林介紹,2003年漢十高速通車,實現十堰高速路零的突破;2016年通航的武當山機場,已經開通23條航線、通達34個城市;設計時速350公里的十(堰)西(安)高鐵、(武)漢十(堰)高鐵正在加快建設中。

  曾經一“車”獨秀的工業結構正在改變。唐順蘋介紹,過去10多年,十堰先後啟動了“中小企業成長工程”“雙億工程”,逐步形成以中重型商用汽車為主,電力、冶金、化工、建材、醫藥、設備製造等為支撐的現代工業體系。

  宋永林介紹,近些年,地方工業企業在十堰的工業結構中,已經佔到60%以上。

  車城十堰在痛苦涅槃後實現了重生。

  當用地和交通不再是發展掣肘時,十堰積累下的成熟産業工人,完整的汽車産業鏈,又成為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人力資源與産業基礎優勢,過去的劣勢得到了彌補,車城的産業優勢得以凸顯。如今的十堰,正在吸引著東風公司一些板塊企業的回流,多種車型的商用車借著“一帶一路”的“東風”走出國門銷往沿線國家。

  “老工業”的生態新路

  依靠汽車,卻不依賴汽車,逐漸形成了“一主四大四新”的現代産業體系。

  2018年冬天,鄂西北落了幾場雪,行走在雪花飄落之中,卻並不覺得冰冷徹骨,這地方的冬天,能感受到一絲溫潤。

  地處秦巴山區的十堰,北有秦嶺山脈對北方冷空氣的阻擋,南有大巴山系對西南暖濕氣流的攔截,因而有了“冬寒而不寒,夏熱而不熱”的舒適感。

  在這座宜居宜業的城市,人們講著普通話、東北話和河南等地的方言,傳承著“質樸、進取、奉獻”的品質,于大山大河間形成了包羅萬象的開放胸襟。

  十堰城區東南20公里外,著名的道教名山武當山連綿四百多公里,宏偉玄妙的古代建築群與秀美神奇的自然景觀互為映襯,營造出“仙山瓊閣”的意境。倘若幸運趕上雪天,武當山上金頂覆白雪,冰霜映紅墻,山間銀裝素裹,玉樹瓊枝,身在其間,宛如人在仙境。

  素有“舉世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美譽的武當山,已成為十堰旅遊業的一張亮麗名片。山之北,又是一幅靈動的山水畫,清水碧透的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地。這些年,十堰丹江口市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嚴守生態紅線,大力推進庫區環境保護,確保一庫清水永續北送。

  如今,一個個老牌的汽車工廠從十堰中心城區搬出,通過升級改造後,按照現代化企業物流的規劃與佈局,落戶在新建的工業園區,昔日的重污染企業全部關閉,過去依賴人工操作的設備換成了自動化。

  這座老牌工業城市正在向著綠色生態工業發展方向闊步前行。

  31歲的“二汽子弟”王智瓏,在省城讀完大學後回到十堰,在陳舊的廠房裏做著一份時尚的事業,他的團隊正在為曾經的二汽“20”廠量身定做文化創意園的規劃。

  老工業搬遷正在進行。不久之後,城區遺留下的老廠房,將變成一個個工業創意園、東風文化藝術中心、汽車博物館等文化旅遊基地。在十堰市旅遊委副主任周義波看來,未來這些文化旅遊基地,既可以留住城市的“汽車工業鄉愁”,也能發展工業旅遊壯大第三産業。

  如今,作為十堰的主導産業,汽車整車生産能力達到百萬輛級;生態文化旅遊、能源、現代服務、綠色有機農産品加工“四大”産業實現了新提升;智慧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材料“四新”産業點燃了發展新引擎。十堰依靠汽車,卻不依賴汽車,逐漸形成了“一主四大四新”的現代産業體系。

  2018年10月18日,國務院公佈批復《漢江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作為漢江流域重點城市,十堰迎來新的重大發展機遇。加快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打造先進製造業基地,建設優質農産品基地,著力建設“現代新車城,綠色生態市”……

  曾經面臨“工業空心化”、患了“重感冒”的“汽車之城”十堰,以勇於突破自我、不斷改革的精神,成功實現了突圍與重生,正在向世人展現生機勃勃的發展新活力。(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完顏文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