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十堰:山溝裏崛起國際商用車都

2019-06-12 14:46:13|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石麗敏

十堰:山溝裏崛起國際商用車都

圖為:東風車起源張灣。(張灣區委宣傳部供圖)

十堰:山溝裏崛起國際商用車都

圖為:東風動力總成新工廠車間,張灣全力打造千億級汽車産業。(視界網 劉濤 攝)

十堰:山溝裏崛起國際商用車都

圖為:東風十堰新基地奠基,讓張灣再次闊步前行。(視界網 劉濤 攝)

  【編者按】

  1969年,秦巴深山中,二汽蹣跚起步,十堰建市。

  50年,民族汽車工業與這個城市一起生長、壯大。從“百十戶居民,幾家小商鋪”的窮山溝,到城區人口超百萬的現代車城;從EQ140到東風天龍、天錦,一代代載重卡車成就東風“中國第一、世界前三”。十堰,正向“現代汽車城、綠色生態市”闊步前行。

  主城區,主戰場。張灣區與茅箭區先後因第二汽車製造廠的設立而設區,成為車城核心區。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以兩區為主線采寫“車城50年”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6月6日,十堰市張灣區紅衛街道爐子溝村。

  山林蒼翠,四野寂靜。拐過彎彎繞繞的小街,72歲的趙輝久帶我們來到一條背街山路。“當初,二汽開工典禮就在這兒。”那是1967年4月1日,趙輝久和家人早早起床,趕到會場時,山頭都擠滿了人。

  1969年,二汽大規模建設開始,在“開山炮”響起的地方建起24廠(動力設備廠)。“一條山溝一個廠。為了保密,20多個專業廠都用代號。”趙輝久被招工進廠,和10多萬建設者一起,在溝壑縱橫的大山裏,用蘆席棚、幹打壘建起廠房,點著馬燈,用榔頭和臺鉗“敲”出汽車。

  2011年,24廠周邊荒山經平整改造,建起十堰工業新區。“再回來轉悠,都要認不出了。”趙輝久于2005年退休,住進山路盡頭的安置小區,門前是寬闊筆直的發展大道,一輛輛貼著“雙飛燕”標誌的大卡車呼嘯而過。

  半個世紀,十堰從窮山溝變身車都,關於汽車的記憶,歷久彌新。

  馬燈照亮張灣

  趙輝久記得,爐子溝有著大山深溝之中難得的連片土地:“千畝良田,金貴得很。”

  1969年初,按照“靠山、分散、隱蔽”的原則,二汽最終落址。當年下半年,10萬建設大軍涌入,大規模建設開始。同年,十堰建市。

  劉榮德是在1970年進山的,第一印像是:“山溝裏零星散落著一個個土坯房,房子的窗戶很小,炊煙從草房頂的角縫間鑽出來。”

  生産條件同樣艱苦。廠房是蘆席棚、幹打壘,機器一開動,墻體就開裂。沒有電,建設者點起馬燈,在昏暗的燈光下搞研發。

  20多條山溝溝裏,建起20多個專業廠,東西直線距離22.5公里,南北寬3.5公里。

  1970年國慶節,二汽生産的20多輛汽車被拉到武漢參加慶祝遊行。車是手工拼湊的,幾十名工人藏身主席臺後,隨時準備緊急搶修。

  到1972年,二汽一共生産不到200輛車,被調侃“看起來齜牙咧嘴,走起來搖頭擺尾,停下來漏油漏水。”廠長饒斌提出:“生産準備工作要以調試為中心,保品質、上能力、打基礎。”一些不能用的廠房推倒重來,不合理的設計被一項項改進,設備慢慢調試到位。二汽生産逐漸走上正軌。

  1975年10月,饒斌駕駛第一輛2.5噸卡車駛下生産線。後來,該車型被命名為EQ240,是我國第一代軍車中的頂梁柱。

  乘東風揚帆起航

  劉榮德所在的49廠,主要生産發動機。1985年,他走上管理崗位,從生産科長到宣傳部長、黨辦主任,1993年擔任黨委副書記,經歷了二汽輝煌的年代。

  他回憶,1985年,二汽汽車産銷量、上繳國家利潤和稅收,均佔全國汽車企業的60%以上。

  作為二汽核心地域的張灣,也在高速發展。“近10萬外來人口的涌入,必須有配套服務。豆腐社、理髮社、竹器社、白鐵社、服裝社在張灣遍地開花,形成地方工業和服務業的雛形。”1984年,張灣建區,次年,趙克昌任區經貿局長。他回憶,二汽按照佔地面積給予地方汽車零部件生産加工計劃,在設備技術轉讓、企業管理、人員培訓等方面提供巨大幫助,張灣地方工業迎來第一個春天。

  當時,張灣提出口號:依託二汽、服務二汽,發展地方經濟。

  1993年,張灣建區第一個10年,實現社會總産值3.7億元、工業産值2.31億元,較10年前分別增長6.9倍、14.4倍。“區裏企業‘吃不飽’,給東風公司打個電話就解決了。到市裏開會,張灣幹部總是坐在前排。”趙克昌印象中,上世紀90年代,隨著二汽年産15萬輛卡車生産能力的形成,張灣地方企業發展到數百家,工業産值佔十堰八成,“裝配一輛車,從一顆螺絲帽,到發動機總成,不用出張灣。”

  城市建設方面,張灣同樣走在全市前列。六堰廣場、人民公園、二汽熱電廠拔地而起,張灣人率先從山裏人變成城市人。

  此時,張灣的口號是:依託東風、服務東風,走向世界!

  2003年,張灣建區第二個10年,實現國內生産總值11.5億元、工業産值16億元。

  痛苦涅槃後重生

  然而,一場寒潮,席捲而來。“沒有高速公路和機場,交通閉塞,物流成本高,投資商都不願來。”49廠原在花果街道頭堰社區,劉榮德對當初廠房的狹窄、道路的擁擠記憶猶新,“出貨只能在半夜,就一條馬路,經常堵得水泄不通。”

  2003年和2006年,東風公司總部和東風汽車有限公司先後移師武漢。十堰遭遇重創,張灣首當其衝。

  一片“空城論”“廢墟論”中,張灣人默默積蓄力量。

  2007年11月,張灣啟動“二次創業”——低丘緩坡山地整理項目動工。十堰工業新區隨之誕生,規劃面積46平方公里,核心區域15平方公里,相當於再造一座城。

  2011年,49廠率先在工業新區開建動力總成新工廠。“老廠房昏暗,鐵屑怎麼清掃也弄不乾淨。新廠房就像客廳,車間裏看不到幾個人,都是流水線、智慧化生産。”劉榮德2005年退休,新廠房讓他感慨不已。

  當空間與交通的瓶頸被打破,張灣多年積累的人力資源、完整鏈條等産業優勢凸顯出來。

  同一年,東風公司“大商用車”戰略全面推進,張灣是其核心板塊——囊括了東風十堰新基地80%的資産、80%的稅收和80%的員工,成為全國汽車産業鏈條最完整、集群優勢最明顯、産業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同時,張灣不滿足於汽車“一條腿走路”,智慧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物流、商貿、鄉村旅遊等産業快速發展,經濟結構從一元轉為多元。

  2018年,張灣實現地區生産總值559億元,規模工業總産值747.7億元,在全省105個縣市區經濟實力排行榜上列第20位。“構建現代産業體系,向綠色生態發展方向前行。”區委書記劉宇飛介紹,張灣正從産業佈局、科技創新、污染治理等方面入手,加快傳統老工業基地綠色轉型,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打造一座宜居宜業的現代汽車之都。(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文輝 通訊員 劉濤 徐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