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集裝箱首次“坐車”翻越三峽大壩

2019-06-19 14:19:34|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石麗敏

集裝箱首次“坐車”翻越三峽大壩

圖為:通過翻壩轉運的集裝箱,在秭歸港起吊上船。(視覺網 向紅梅 攝)

  6月18日,滿載3200噸東北玉米的貨輪,停泊在葛洲壩下游宜昌白洋港,龍門起重機上下飛舞,128個標準集裝箱次第上岸,換乘貨車沿翻壩高速前行90公里,運抵三峽大壩上游的秭歸港,再下水裝船,全程用時約24個小時。

  “由此,三峽航運揭開新的一頁,”宜昌市物流業發展中心副主任江華介紹,這是三峽樞紐首次開闢集裝箱“水運轉公路再轉水運”(水公水)翻壩線路,其常態化運行將成為翻壩物流的“主幹道”。

  “第一次集裝箱水公水翻壩非常成功,比經由大壩船閘節約近4天。”宜昌白洋港集裝箱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氙很興奮。

  據統計,2018年三峽大壩過貨量破紀錄達到1.44億噸,遠超1億噸設計能力。三峽壩區核心區平均每天積壓待閘船舶580艘左右,貨運船舶通過三峽大壩船閘平均需要5天。

  解決長江航運“腸梗阻”問題,功夫在岸上。湖北省以三峽大壩為節點,以“兩壩(三峽大壩、葛洲壩)兩港(茅坪港、白洋港)兩園(翻壩物流園、白洋物流園)”為核心,建設宜昌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構建江海鐵、江海公、水公水、水水(過駁)4種聯運模式,打造“北糧南運西進”“糧肥互換”“商品車滾裝翻壩”等特色物流品牌,以高效聯運,吸引貨物上岸後通過鐵路直接進行大分流,或經疏港公路開展翻壩小轉運,形成三峽樞紐“大分流小轉運”多式聯運發展格局。

  宜昌建投集團董事長鄧鈞介紹,2019年預計通過各種翻壩聯運手段,可分流三峽過閘運量共計約800萬噸。

  為進一步擴大集裝箱翻壩轉運量,宜昌正積極爭取,擬對進出白洋港的國際標準箱運輸車輛通過白洋收費站、宜昌長江公路大橋北站、猇亭收費站時,實行高速公路通行費50%優惠,並出臺對集裝箱翻壩轉運的專項補貼政策。(湖北日報記者張樂克、通訊員鄭家裕)

  連結

  多式聯運紓解三峽“腸梗阻”

  6月18日,隨著三峽樞紐首次開闢集裝箱翻壩線路,宣告“秭歸港—白洋港”為核心樞紐的多式聯運翻壩體系已初步建成。

  破解長江物流瓶頸,釋放中西部經濟發展潛能,已經成為國家戰略。緊盯水陸聯運,湖北省正加快建設一條綜合、立體、綠色交通走廊,從根本上緩解三峽通道緊張,解決長江水運梗阻之痛。

  梗阻之痛:五大沿江産業長廊受阻

  6月11日,秭歸縣沙灣錨地,薄霧在晨曦中消散,江岸停泊40多艘貨輪輪廓變得清晰,密密匝匝,錯落有致。

  “等了一夜,都是準備過壩的。”宋明洪打開茶杯,抿一口濃茶説道。宋明洪是長航集團實施“新長江戰略”投入長江運輸的第一艘 6700噸散貨船——“新長江06001”號船長。

  “在長江航運跑了27年多,眼睜睜看著大壩船閘越來越堵。”他帶著一口濃厚的重慶口音説,隨著三峽大壩截流,重慶奉節至四川宜賓段最低航道水深提高到2.7米,可全天候雙向通行,航運猛增,川江流金淌銀,重慶港吞吐達1億噸,目前上游港口規劃吞吐能力超3億噸,這樣的發展勢頭,凸顯三峽大壩通行“卡口”矛盾尖銳。

  據三峽通航管理局統計,2018年三峽大壩過貨量達到1.44億噸,遠超1億噸設計能力,且每年增長10%左右。

  水運是進出西南市場成本最低的運輸方式,僅汽車每年過壩就達120萬輛。三峽現代物流公司總經理滕益眾説,2018年柳州某汽車品牌因過壩物流梗阻,在武漢前置庫積壓近3000台,上游四川經銷商長時間提不到車。

  長江航運梗阻,受損不只汽車産業。全國500強企業近一半聚集長江沿岸,沿江鋼鐵、石化、電子、建材等五大産業走廊均受影響。

  不僅如此,長江宜昌段面臨生態環保壓力。宜昌市發改委主任郭康新稱,積壓待閘的船舶給長江的水質和空氣帶來污染。

  先行探索:2019年建成4條多式聯運翻壩線路

  秭歸港,在三峽大壩上游直線距離2.5公里處,沿江下行直線距離60余公里,就是葛洲壩下游的白洋港。這兩港之間,圍繞破解翻壩難題,正進行一系列閃轉騰挪。“白洋-秭歸(茅坪)”翻壩組合,吸引貨物上岸後,或經鐵路大分流,或經公路翻壩小轉運,形成“大分流小轉運”多式聯運格局。

  6月18日正式啟動集裝箱“水公水”翻壩。3200噸來自遼寧營口港東北玉米,在白洋港上岸後,換乘集卡車隊,記者一路跟隨轉運貨車,來到秭歸港。承接上游航運的民生輪船“民仁號”貨輪在此等候多時,當天,這批玉米悉數登船發往重慶。貨主中糧貿易(大連)集裝箱有限公司銷售部經理祁青松感觸頗深:“這不僅節約了時間,更能緩解資金週轉壓力。”

  “汽車和集裝箱附加值較高,時效更敏感,翻壩轉運需求較強。”宜昌市物流發展中心副主任江華介紹,2019年以來,宜昌已經新開通4條多式聯運線路,其中3月啟動商品汽車滾裝翻壩,近15種品牌4.62萬輛汽車,實現快速通過三峽,平均用時不到1天。

  東風本田銷售科相關工作人員稱,採取“水公水”轉運翻壩,每台車運輸成本增加不到200元,而西南市場7天用戶交付週期獲保障,實現“輕庫存”精細管理。

  江華預計,2019年作為三峽樞紐啟動轉運分流第一年,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將達到2萬標箱,集裝箱翻壩轉運3.5萬標箱,滾裝商品車翻壩運輸12萬輛,滾裝貨車公水轉運約20萬輛,可分流三峽過閘運量共計約800萬噸。隨著港口吞吐能力擴容,多條疏港鐵路、翻壩公路、油氣管道等項目推進,以及翻壩補貼政策擴面,該數字還會迅速擴大。

  港産一體:長江經濟帶上綻放新業態

  “我們不做簡單的翻壩搬卸工。”“白洋港-秭歸港”三峽翻壩樞紐建設運營主體——宜昌交投公司董事長殷俊稱,兩個港口都是“前港後園+水公鐵”佈局,將利用億噸商貨過三峽的發展機遇,培育新業態、孵化新經濟。

  過去,東北糧食運往西南市場,路線是從遼寧營口至重慶港,再分流到川渝地區,整個行程約25天。近年來,三峽大壩上行擁堵,時效不能保證,糧食貿易商很是發愁,因為超過25天,玉米等就會發芽變質。若在梅雨季節,貨損率更高。

  中糧貿易公司祁青松説,擺在大多數糧貿企業面前的有兩個選擇,要麼在武漢上岸轉運重慶,要麼在宜昌上岸向川渝分流。綜合算賬後,中糧等貿易商們紛紛選擇了宜昌。

  為什麼?

  “我們想的是如何給貿易商降成本,而不是賺他們的搬運費。”殷俊介紹,白洋港拿出“物流+貿易”的糧食全程供應鏈服務,與中糧集團合作,將在港口存儲期間的貿易糧,通過武漢國家糧食交易中心採取電子競價交易方式進行銷售,增加收入。此外,“海進江”的糧食到了白洋港後,銜接公路運輸,輻射宜昌周邊200公里。

  為貼身服務西南市場,白洋港區建設了糧食加工倉儲中心,以物流招商加工企業,把重慶上游加工企業吸引過來,直接在港區加工,再配送到西南地區。為避免貨輪空回,白洋港還將宜昌優勢産品化肥,通過江海聯運的方式運往東北,“糧肥互換”,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

  如今,白洋港每月糧食集港量3萬噸以上,每月3500噸以上通過水鐵聯運發往雲貴川,既減輕了貨物大壩過閘壓力,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孵化出加工貿易、供應鏈金融、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航運數據中心等新經濟。(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樂克 通訊員 鄭家裕 鄔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