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醫保基金急需“電子眼”和“安全鎖”
原標題:網絡信息系統“超期服役” 11年武漢醫保基金急需“電子眼”和“安全鎖”
“武漢醫保信息系統已經使用了11年,嚴重超負荷運轉。”7月3日,有關人士在武漢市醫療保障局的座談時建議:武漢醫保信息系統急需升級,通過信息化系統全方位打擊欺詐騙保、過度醫療、不合理用藥等浪費醫保基金的違法違規行為。
2019年4月起,新成立的武漢市醫保局開展全市集中打擊欺詐騙取醫療保障基金行為專項行動。目前武漢市對所有的參保病人住院費用有審核機制,後臺會對相關的數字定期或者不定期檢查。如果醫保部門在日常審計稽核中發現數據異常,會依據相關協議對費用進行扣減。
但是,這樣的檢查方式還是會有漏洞。“面對每天數十萬計人次的就醫診療數據,靠人工逐一篩查太不現實,只能採取自查和抽查。”武漢市醫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武漢2002年建立第一代信息系統,2008年升級改造為第二代信息系統。近年來,武漢定點醫藥機構數量和系統網絡終端節點均成倍增長,信息系統每天除正常經辦業務數據外,還需要傳輸平均66400人次的門診、5221人次的住院和116800人次的購藥等服務數據。
一方面,現有的醫保信息系統嚴重超負荷運轉,難以滿足監管需求;另一方面,醫保信息系統以及與其對接的門診、住院、藥店等系統都存在嚴重的標準不統一,數據不互認,系統分割、難以共享、區域封閉等問題。
一位醫保稽查人員坦言,僅靠人工和現有的信息系統來審核,效果越來越有限。為此,九州通健康管理公司産研副總經理李俊傑建言,信息化應該成為醫保監管的有力抓手,給武漢醫保基金裝上“電子眼”和“安全鎖”。
用信息化管好醫保基金,在全國一些城市已經做了有效嘗試。今年6月27日,國家醫保局發佈通知公佈醫保疾病診斷和手術操作、藥品、醫療服務項目、醫用耗材四項信息業務編碼規則和方法,希望通過頂層設計、統籌規劃的策略統一業務編碼,為未來全國各地醫保系統實現網絡互聯數據互通做好準備。
李俊傑認為,“武漢這樣一個醫療資源大市,應積極與國家政策對接,力爭醫保信息化建設走在全國前列”。(長江日報記者胡瓊之 通訊員鐘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