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劇團的“進階”之路 實驗戲劇《吶》走出國門
圖為:《吶》劇照。 (“江湖戲班”戲劇工作室供圖)
6月20日至26日,2019孟加拉國國際戲劇節在首都達卡舉辦。該戲劇節由孟加拉國文化部主辦,孟加拉國國際戲劇學院和國家藝術院聯合承辦。來自中國、印度、尼泊爾、俄羅斯、法國、越南和孟加拉國7個國家的劇團在此展演。
其中,中國的戲劇作品是《吶》,來自發源於湖北的“江湖戲班”戲劇工作室,這是中國戲劇家協會首次派出非職業劇團赴孟加拉國參加國際戲劇節,“江湖戲班”也是此次戲劇節中唯一的中國劇團。
走出國門因“魯迅”
“我們是‘非職業’劇團。”首次見面,“江湖戲班”班主、《吶》的導演郎劍飛反復強調“非職業”概念,“我們有優秀的劇目,我們是專業的戲劇人。”
網絡上關於《吶》的視頻只限于一段50秒的預告片,黑衣紅綢、密集的鼓點和鮮紅的光,齊刷刷地在舞臺上敞開,緊張感撲面而來。
“魯迅在孟加拉國的認知度比較高。”郎劍飛推測道,這部改編自魯迅小説集《吶喊》的作品,時長約80分鐘,首次創作于2011年,不同於傳統話劇以情節推動劇目的表達方式,《吶》分為多個獨立片段,表達方式更具有實驗性,至今已在國內各大戲劇節中演出近40場。
“最初的創作者是兩撥人,創作在武漢,演員在杭州。”郎劍飛介紹,2011年,杭州美術館舉辦“紀念魯迅先生誕辰130週年”系列活動,在此機緣下,《吶》應運而生,赴杭州演出。
一開始,劇目以低成本方式在運作,服裝、化粧、道具儘量簡化,異地合作也導致了溝通不便,作品最後以多個獨立章節的形式呈現。
5年後,“江湖戲班”帶著這部作品亮相烏鎮戲劇節嘉年華,在公共空間演出,簡便而色彩鮮明的服裝、獨立的戲劇章節,在機緣巧合下成了劇目受關注的理由,積累了一眾口碑。
當年11月,《吶》受邀赴廣州參加青年非職業戲劇節,捧回“最具創造力演出獎”,沉寂5年的《吶》就這樣被“引爆”。“江湖戲班”由此打出名號,開始受邀演出的進階之路。
“非職業”成員促成劇團延續
沒有宣發,推廣靠口碑,收入自支,盈虧自負。除此之外,“江湖戲班”還沒有固定的排練場地。很難想像,從2009年至今,“江湖戲班”已有10年曆史。“非職業戲劇人不存在經濟問題,有戲就排,沒戲就停著。”郎劍飛説,成員中有學生、律師、旅店老闆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業,劇團對成員也沒有經濟上的約束,大家因熱愛戲劇而聚集,三四個人就能排一場小戲,同一劇目,每一場演出的演員也不盡相同。
可以説,“非職業”戲班成員促成了戲班本身的延續。
零散的組織狀態如何保障戲劇品質?“戲班的組織狀態並不零散。”郎劍飛糾正道,排戲的時候成員們都飽含激情,注意力高度集中,排演大戲時,還會要求成員進行體能訓練。此外,成員不僅是演員,還身兼道具、化粧、燈光、後勤等工作,排練過程中,每個演員對劇目的細節都十分了解,在認知上形成高度一致,這保證了劇目的高品質呈現。“成員的主業各式各樣,我只知道他們是熱愛戲劇的戲劇人。”郎劍飛如是説。(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