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生把自創話劇搬上舞臺
不久前落幕的第五屆武漢403新青年戲劇節上,一部關於信仰和愛情、青春和生命、使命和抉擇的多幕原創話劇《南與北》,榮獲戲劇節大學生展演優秀獎。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張家昭認為,這是一部劇情完整、感人的好戲,許多表現手法很新穎,有創意。
這部頗受好評的原創話劇是由武漢傳媒學院大三學生林漫帶領著一個平均年齡不滿21歲的團隊完成,林漫集編、導、演于一身。403國際藝術中心運營總監卓曹傑介紹,“這幾年做原創話劇的學生很少,林漫團隊是我見過的非常活躍的一幫孩子,有激情,喜歡舞臺,喜歡創作。”
林漫是學表演的,大學三年裏,她在老師帶領下先後兩次前往浙江參加烏鎮戲劇節,擔任戲劇作品《明天》《那人那樹那兔》主要演員。此後,又加入陳可辛導演的電影《李娜》,在導演組中擔任方言臺詞助理。三年的學習和積澱,林漫心中的舞臺藝術夢越發真實,她決定將自己創作的話劇劇本《南與北》搬上舞臺。
《南與北》以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抗戰時期為背景,故事由審訊室男女主人公徐喬之和沈幼薇重逢開始,四幕90分鐘的話劇中,編劇運用倒敘、插敘的手法,敘寫了1934年到1943年,10年之中男女主人公相識相知相戀到分離的故事。
為創作這個劇本,林漫説,“快被磨掉幾層皮!”從戲劇節組委會初選後,林漫就反復打磨劇本,最初的《南與北》其實只是一個10分鐘的戲劇片段,後來林漫對劇本進行擴充,變成一部90分鐘的話劇。“我用了一個月時間,把自己關起來創作,仔細推敲每一句臺詞、每一個情節。”林漫説,“到現在我都不願意回想當時創作的情景,每改一稿就找歷史老師,請他們幫我查找問題,確保每個細節符合史實。”
有了劇本只是開始,選角、排練、舞美設計等,諸多舞臺呈現環節的問題又擺在面前。前後一個月排練期,每天都像打仗。因為劇組成員都是在校大學生,“每天上午下午都有課,只能中午抽空排練,我們幾個主要演員基本是一有時間就對戲,教室、食堂都成為我們的排練場,甚至晚上會在學校馬路的路燈下排練。”林漫説。
儘管劇組成員都是學習表演的,但很多都是大一、大二學生,舞臺經驗不足,無法進入角色。每次排練,林漫和導演組的同學都會給大家説戲,或示範,把自己的經驗與大家分享,幫助每名演員找準角色定位,讓他們將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
劇組沒有錢,林漫拿出自己的生活費和壓歲錢,承擔了劇組的部分開銷。她找來高中時的校友,如今在國外學藝術的同學幫忙設計舞臺道具,有時候遇到難題,她也很沮喪、焦躁。“很多時候覺得無助,好在有劇組小夥伴,有老師和同學們給了我很多支持,幫助我圓了這次舞臺藝術的夢!”
劇組成員也被林漫的執著追求所感染。副導演宋培育説:“我們這個劇組像個大家庭,每當看到林漫那麼拼,大家也更有幹勁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王理略 實習生鄧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