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舉辦2019年全省食品藥品安全專題研討會
原標題:“吃得健康”,離我們還有多遠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
如何讓人們從“吃飽吃好”到“吃得健康”?7月10日至12日,湖北省舉辦2019年全省食品藥品安全專題研討會,主管部門與來自北京、上海及湖北省的食藥安全專家學者集思廣益,支招“吃得健康”。湖北省市場監管局透露,將會同相關部門建立食品安全違法行為信息庫,對嚴重違法失信的食品生産經營者實行聯合懲戒,力保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湖北食品業全國第三
目前,食品工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支柱行業,食品生産總量佔全球的四分之一。這表明,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食品加工製造國。
截至目前,湖北省持有食品經營許可證的生産經營主體有53.06萬戶。其中,食品生産加工主體(含作坊)2.88萬戶,約佔食品生産經營主體總量的5.43%;食品銷售主體31.67萬戶,約佔60%;餐飲服務主體18.50萬戶,佔34.87%。
湖北省食品産業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自2013年以來一直位居全國食品産業的前列,對全省GDP的貢獻舉足輕重。數據顯示,2018年,全省食品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165億元,居全國第三位,同比增長8.3%,高於同期全國總體增幅3個百分點,實現利潤443億元,同比增長21.3%。
與食品産業高速發展同樣令人矚目的是,2016年至2018年湖北省共組織食品監督抽檢62136批次,發現不合格1496批次,總體樣品合格率為97.59%;風險監測12495批次,發現問題樣品240批次,問題發現率為1.92%。2016、2017和2018年省級食品監督抽檢不合格率分別為3.53%、2.46%和1.25%,全省食品抽檢不合格率分別為3.16%、2.40%和1.58%,三年總體上呈下降趨勢。
華中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教授潘思軼表示,食品産業迅猛發展,食品安全狀況不斷好轉,提高了公眾生活水準,改變了公眾生活方式:由“吃飽”進入到“吃好”階段,正在邁向“吃出健康”方向轉變。
八成食品生産主體是小作坊
樂觀之中,隱憂重重。
“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仍處於食品藥品安全風險隱患凸顯和食品藥品安全事件集中爆發期”,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影響我國食品藥品品質安全的一些深層次問題依然存在,形勢依然嚴峻。
此前相關專項調查顯示,群眾在食品安全上,感到最不踏實的是食品中農藥獸藥殘留超標、環境污染向食物遷移、食用農産品收購貯存過程中霉變等風險;最為痛恨的是食品中非法添加和制假售假的風險,制售假酒等惡性案件;最為反感的是食品、保健食品消費欺詐、虛假宣傳以及“山寨食品”“傍名牌”食品等問題;最為敏感的是嬰幼兒配方乳粉的品質問題和非法經營問題,幼兒園、學校食堂的食品安全問題。
隨著消費水準、消費能力的穩步提高,人們對高端食品需求越來越旺盛,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同時,由於社會整體消費水準參差不齊,各種層次食品消費需求交織,低端市場也廣泛存在,誘發企業僥倖心理和機會主義行為,複雜的消費結構催生出“多、小、散、亂”的産業結構。
統計顯示,眼下的食品生産經營企業80%以上是10人以下的小作坊。據統計,我省2.88萬個食品生産加工主體中,8人以上的企業僅6000余家,佔比20.1%,近八成是小作坊。生豬飼養量的一半是農戶分散飼養,規模化畜牧業僅佔畜牧業總量的40%。無證的小作坊、小攤販、小餐飲更是不計其數,監管主體和對象比例失衡,“大産業,弱監管”的矛盾突出。
“單打獨鬥”難以解決“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風險因素存在於食品生産經營的各環節、各方面,要有效保障食品安全就必須實行食品安全全程監管。”潘思軼表示,著力解決食用農産品産地準出與市場準入的銜接、追溯體系建設以及食品“三小”監管等各環節老大難問題,實現對食品“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的品質控制。
潘思軼建議,每個食品生産經營者、每種食品,其風險程度各有差異,要通過實施風險分級分類監管、實行食品安全風險清單制度等有效措施,提高對高風險食品和生産經營者的檢查頻次,將食品安全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
“靠政府監管部門‘單打獨鬥’難以從根本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要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參與食品安全治理,共同保障食品安全,是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模式改革創新的必然選擇。”在上海食品藥品安全研究會會長唐民皓看來,任何時候企業都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必須在公共利益和個體利益中尋求平衡,承擔起應負的社會責任。
“食品安全是我們共同的心願,安全食品更是我們共同的責任。”湖北省市場監管局局長鄒賢啟表示,食品安全監管需與時俱進,大力加強信息化建設,建立健全覆蓋食品安全全過程、全鏈條、可追溯的信息化監管系統。市場監管部門將會同相關部門建立食品安全違法行為信息庫,向社會公佈並予以實時更新,對嚴重違法失信的食品生産經營者實行聯合懲戒。(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茜 實習生 丁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