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新校區用先進技術打造生態校園
原標題:用先進技術打造生態校園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新校區見聞
一棟棟大樓頂部,一塊塊太陽能電池板整齊地鋪滿屋頂,將太陽能轉化成電能,輸送到校園各個角落。校園中央,兩個處理池,正晝夜不息地循環處理各種污水,凈化後的汩汩清泉緩緩流入人工湖。圖書館地下室的地源熱泵,猶如一台巨型空調,在大地和大樓之間轉移能量……
7月30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即將撩起面紗、擁抱四方學子的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新校區,感受著處處躍動的綠色音符。這所建於荒灘之上的大學校園,太陽能、地熱能等新能源被廣泛應用。
雨水變清泉,造就一池碧湖
“兩小時後,將會降雨,雨量100毫米,請注意回收處理。”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新校區一棟宿舍樓頂部,矗立著一座小型雨水觀測站。7月17日11時,它向值班人員發出報告。這是剛剛捕捉到的結果,提示相關係統“嚴陣以待”。
雨水如約而至,迅速被遍佈校園道路、屋面、廣場等處的排水管、排水溝收集起來,轉運到兩個凈化池。凈化池和校園中央的湖泊相隔不過3米,卻蘊藏著讓雨水新生的神奇力量。經過循環凈化處理,雨水被滌蕩一新,汩汩注入湖中。
湖泊如一方碧玉,成群的魚兒在其中嬉戲。中建三局總承包公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新校區項目總工程師高瑞介紹説:“ 如此設計,就是為了呵護校園生態系統。校園綠化面積大、用水量多,雨水、污水經回收處理,可以用來灌溉校園的樹木、花草,還可以作為校園湖泊水源。目前,地質大學新校區廢水處理量達到每日750立方米,基本可以滿足校園綠化需求。”
太陽能發電,提供澎湃動力
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新校區宿舍樓屋頂上,5950塊多晶硅太陽能面板在炙熱陽光下熠熠生輝。電錶顯示,這套光伏發電裝置,已發電214.26萬度。
高瑞告訴記者:“建在17棟宿舍樓頂部的光伏電站,如同總指揮部,操控著整個發電系統的運轉。它利用太陽能電池板將太陽光能轉化為直流電能,通過逆變器將直流電變成標準的220伏交流電,輸送到校舍,供師生們使用。”
據介紹,光伏電站的工作狀態受季節、天氣和時段等因素影響大,每天發電量有所不同,光照度好的時候,一天能發1.78萬度電;陰雨天一天也能有0.59萬度。校園裏,隨處可見的太陽能路燈上,都裝有電池板。白天,它們將太陽能儲存在電池板;夜晚,它們將太陽能釋放成電能,發出明亮的燈光,點亮整個校園。“辛勞一天,在宿舍洗個熱水澡不再是奢望。”項目黨支部副書記雷咚咚説,校園裏安裝了2000台太陽能熱水器,可滿足1萬名師生的洗浴需求,一年將累計節省電力達438萬度。
地源熱泵,大自然空調分外給力
校園中央,一棟淺黃色的宏偉建築巍然聳立。這是學校圖書館,既是光谷東的地標工程,也是一棟採用地源熱泵技術的綠色建築。
走進圖書館地下室地源熱泵機房,指著眼前已經安裝完畢的壓縮機,項目經理夏正林介紹,這裡是地源的心臟。圖書館大樓採用國際先進的地源熱泵技術,在地下100米處埋置用於換熱的地埋管系統。這個系統有著不凡魔力,可以在大地和室內之間“轉移”能量。冬天,它將土壤、水源中的熱量送入室內;夏天,則將室內的熱量轉移到土壤、水中,使室內得到涼爽的空氣。如此週而复始,將建築空間和大自然聯成一體,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最舒適的生活環境。“使用地源熱泵技術替代傳統的空調、暖氣,每年可降低建築能耗20%左右。”夏正林介紹。“綠色建造是建築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如何打造更多綠色工地,這是現代建築企業不可回避的新課題。”武漢市建築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淼磊説:“借自然之力使用能源,不僅能為建築物提供電能、熱能等清潔的新能源,還可潛移默化影響人們的環保理念,切實降低碳等有害物質的排放。”(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蔓 楊麟 通訊員 潘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