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湊足“天時、地利、人和” 漢陽深度推進全域旅遊

2019-08-07 09:32:34|來源:長江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石麗敏

湊足“天時、地利、人和” 漢陽深度推進全域旅遊

景色優美的漢陽江灘已成為市民遊客遊玩、健身的樂園

  8月30日-9月1日,為期三天的軍運會女子沙排測試賽即將在漢陽江灘沙灘排球中心打響。屆時,前來觀賽的觀眾們將會驚喜地發現,在風景如畫的漢陽江灘,除了沙灘排球場,方便群眾使用的足球場、籃球場、健身步道也一應俱全。

  以宜靜宜動的城市體驗,讓群眾感受生活的激情與美好,漢陽江灘正是漢陽區打好文化、旅遊、體育“組合拳”的一個縮影。

  自3月份掛牌成立以來,短短4個月,漢陽區文化和旅遊局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理念,高點謀劃,深度推進全域旅遊,強化文旅融合工作,探索文化、旅遊、體育相結合的新途徑,做好“新、奇、樂、趣”四字文章,推動漢陽文旅産業和全民健身事業飛速發展,讓群眾更有獲得感、體驗感,生活更見品質。

湊足“天時、地利、人和” 漢陽深度推進全域旅遊

打開App,可以查到附近健身場地和健身器材

  “精緻漢陽”提升城市形象

  全域形成山水、人文、都市“大景區”

  “原來以為漢陽只有幾個景點可以遊玩,沒有想到可玩可看的地方有這麼多。”8月3日,遊客張先生很是感嘆。除了歸元寺、古琴臺、張之洞與武漢博物館等網紅景點外,“漢陽的每一條路、每一個湖都有值得駐足把玩的地方,全城處處有景,令人目不暇接”。

  漢陽區生態環境優美,人文資源豐富,交通便捷暢達,産業優勢集聚,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漢陽區委、區政府全力落實武漢全域旅遊三年行動計劃,以建設市級文化旅遊中心區為目標,堅持新發展理念,充分發揮詩畫山水、人文璀璨、都市風情的稟賦優勢,積極探索“旅遊+”産業發展,推動文化、旅遊、會展、健康等産業融合,努力開創全域旅遊新格局。

  近年來,漢陽全區一盤棋,下大氣力進行環境綜合整治,打造“精緻漢陽”,自我加壓,高標準統籌規劃,優化環境、功能、交通、服務,整合旅遊資源,深度融合發展,全面提檔升級,城市形象更加亮眼,讓有山、有水、有人文的漢陽成為“大景區”。

  漫步晴川大道、漢陽大道、鸚鵡大道、陽新路、芳草路等主次幹道,有一步一景之感;全區園林綠化提檔升級,街頭公園、園林小景、閒置土地改造的“花田花海”美不勝收;水體提質攻堅完成,墨水湖等湖泊及12條港渠變身網紅景點,成為居民遊客休閒好去處……在全區開展的“‘四個百萬’知音行”活動引領下,市民東道主意識和服務熱情空前高漲,真誠歡迎各方遊客。

湊足“天時、地利、人和” 漢陽深度推進全域旅遊

夾河社區足球場讓居民盡享運動的樂趣

  “文旅融合”釋放産業紅利

  自然、文化、工業資源提供“硬核支持”

  6月10日晚,2019武漢荷花節在漢陽琴臺藝術中心啟幕,漢陽區同步推出了“荷美漢陽”系列文旅産品及“來武漢,到漢陽,過週末”夏季四條主題遊線路,以“荷”為媒,推進文化品牌深耕,助推企業和文創産業發展。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這成為近年來文旅融合的共識。當下,人們已不再滿足於簡單的“遊山玩水”,而更加注重體驗旅遊帶來的文化享受。一個節日、一個活動,能帶給遊客“留下來”的理由,直接拉動更多旅遊消費。

  “漢陽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除了‘知音’‘漢陽造’兩大文化IP外,還有工業文化、橋梁文化、健康文化等諸多資源,為旅遊産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硬核支撐。”區文化和旅遊局負責人表示。

  2019年以來,漢陽區全面推進文旅融合,啃下江面碼頭拆除、龜山整治復綠等“硬骨頭”,同時培育打造“旅遊+文化”新産品,5月份在全市率先試水工業旅遊,讓遊客在漢陽獲得更多新穎、奇特的旅遊體驗。

  圍繞全域旅遊發展,漢陽正在謀劃打造工業文化旅遊區、知音主題文化旅遊區和歸元文化商貿旅遊區3大特色文化旅遊區,深度推進文旅融合發展。

  “文旅融合,不是簡單的‘1+1=2’,而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産生‘1+1>2’的效果。”漢陽區文化和旅遊局負責人説,在她看來,文旅融合相得益彰,文化可以走向“遠方”,旅遊也會更有“詩意”。

  這種“互補”最直觀的效果就反映在工業旅遊的繁榮上,漢陽不少工業企業已嘗到了甜頭。

  葉開泰中醫藥文化街區開街一年來,將工業文化與健康文化相結合,積極打造工業旅遊網紅景點。街區按照“非遺+國醫+旅遊”的模式,立足“以文化為核心、以工業為依託、以醫養為特色”,積極推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和國家級3A級旅遊景區的申報工作。

  附近的黃鶴樓酒業同樣感受到了文旅融合釋放的紅利。近年來,廠區改建了3700余平方米的“黃鶴樓酒文化博物館”,將原有的生産設施打造成“禦酒糧倉”“辛氏酒館”等景點,同時新建了一批旅遊配套設施,打造吃住行遊購娛于一體的特色白酒文化工業旅遊景區,1年多來已經接待遊客近3萬人。

湊足“天時、地利、人和” 漢陽深度推進全域旅遊

月湖公園裏荷葉田田,美景令人心醉

  “互聯網+”智慧管理健身場

  “10分鐘健身圈”打造漢陽“健康遊”新品牌

  打開手機,點開App,輸入自己的位置後,周圍500米範圍內的健身場地和各種健身器材都會瞬間顯示在手機上,任人選擇。遊客王先生是健身愛好者,白天在漢陽遊玩一天后,通過手機端簡單操作,幾分鐘就找到了心儀的健身場館,10分鐘內就抵達場地,讓他大呼方便。

  帶給遊客便利的,是漢陽區文化和旅遊局和市場公司合作推出的一款名為“昊管家”的App,目前已錄入漢陽區健身場地200余塊,健身器材3000余件,打造“10分鐘健身圈”,這是漢陽文旅人在智慧文旅産業上的試水,下一步將在廣度、深度、力度上作進一步探討,目標全覆蓋。

  “規劃中的墨水湖體育公園也將建成一條高標準智慧步道。”漢陽區文化和旅遊局負責人説,通過智慧健身步道系統的智慧化平臺,實現客流統計、智慧計步、卡路裏計算、智慧心率等功能,為遊客提供精準健身數據及指導。

  支撐“10分鐘健身圈”的,是漢陽區近年來不斷加大對健身場地和設施的建設。

  7月31日,漢陽區洲頭街夾河路西側的一塊足球場正式投入運營,這也是全市首批建成投入使用的社區足球場之一,“漢陽區今年規劃將建26塊社區足球場,目前已建成6塊,數量居全市第一”,區文化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居民今後在家門口就能享受踢球快樂。

  永豐街磨山社區原有一處閒置土地,在區文化和旅遊局指導下,改建成了社區健身中心,“每人每天花費只要0.7元,可享受的健身項目很多,吸引了社區及周邊3萬餘人。”社區負責人説。

  該項目首創省、市、區、村共同出資的建設模式,成立專業公司對健身中心進行管理,提供多元化公共體育服務。國家體育總局領導調研後認為,“磨山社區模式”解決了社區群眾“去哪兒健身”難題,是新全民健身工程的典範。

  近年來,漢陽區加大全民健身場地建設,已建成社區室內健身俱樂部22個,各類體育場地1111個,規劃將墨水湖公園打造成為體育公園,在四新片區土地出讓中將配建全民健身設施納入供地條件。“我們的目標是要打造好‘10分鐘’健身圈,讓居民在家門口就可自在運動。”區文化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説。(策劃:中共漢陽區委宣傳部 漢陽區文化和旅遊局 撰文:史強 王傳江 袁哲偉 攝影:郭良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