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原標題:從不敢開窗到推門見綠
藍天白雲、推門見綠,是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福祉。
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北施行最嚴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先後出臺了《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條例》《湖北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和《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條例》等法律法規,打出一系列組合拳,著力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取得新成效。
從不敢開窗到推門見綠,環境品質持續改善,讓老百姓收穫越來越多的生態紅利。
治理水體污染
“熏死河”再現水清岸綠
9月18日晨,家住武漢市洪山區板橋社區的馬克成來到附近的巡司河綠道晨練。
河邊,垂柳依依,空氣宜人。不時有魚兒躍出水面,水鳥飛掠而過。
今年76歲的馬克成一輩子生活在巡司河邊,見證了這條河的滄桑變化。
巡司河全長16公里,流經江夏、洪山、武昌三區。上世紀50年代,巡司河清澈見底,沿岸居民在河邊洗菜淘米。
隨著河邊居住人口增多,加上不斷冒出的工廠,大量污水直排進河,水質日益惡化。“70年代末,河水就不能飲用了,得打井取水。80年代,河裏的魚開始成片死亡,蒼蠅蚊蟲四處飛舞,大家都不敢開窗戶。”馬克成説。“熏死河”一度成了巡司河的代名詞,群眾投訴不斷。
2010年,武漢市政府巡司河綜合整治工程一期動工。但沉疴痼疾,治理絕非一日之功。
十年磨一劍。2019年5月,二期治理工程初步完工,巡司河漸漸恢復了昔日的“美貌”。
2017年,馬克成一家搬進了寬敞的還建房。站在23樓自家陽臺上向北望去,巡司河宛如一條碧玉帶,靈動秀美。
湖北省共有214條城市黑臭水體,經過前期治理,有173條初見成效。到2020年底以前,湖北將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區內黑臭水體。
垃圾污染治理
24年垃圾山將變身生態公園
“垃圾山你們見過嗎?以前那兒就是一座垃圾山,佔地500多畝,每天能倒1200多噸垃圾。”9月19日,67歲的趙國鋼站在陽臺上,手指著數百米外一大片正在復綠的土丘。
趙國鋼家住武漢市洪山區北洋橋鑫園小區,他指著的地方,正是毗鄰的北洋橋中央生態公園施工地。
這塊地曾是一個湖汊,地勢較低。1988年,青山區環衛所將其徵用,次年建成垃圾場。
趙國鋼説,上世紀90年代起,每到天氣轉暖,數不清的生活垃圾裸露在外,惡臭無比。“天熱時,一開窗吃飯,黑壓壓的蒼蠅就飛進來,一會兒落到飯菜上,一會兒停在碗筷上。”
環境問題成了附近居民的心病。為防止蚊蟲傳播疾病,環衛部門只能年年發放殺蟲劑、消毒液等。直到2013年,北洋橋垃圾填埋場終於關停。
2017年,北洋橋生態修復工程啟動。目前,前期修復工程已實施完畢,下一步將重點推進綠化。
困擾居民20多年的垃圾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將是一座高標準城市生態公園。“環境越來越好,我們還建的房子也增值了。”趙國鋼説。
除北洋橋外,武漢岱家山與紫霞觀兩座垃圾填埋場也正在加快推進修復。三大垃圾填埋場變身生態公園,將為武漢新增90萬平方米綠地。
破解“化工圍江”
古老織布街重整新裝
宜昌市猇亭區織布街西側,有一段長1.8公里的江灘,從新正街碼頭遺址延伸至古老背渡口。
9月20日上午,65歲的高克新坐在木質涼亭裏,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講起織布街今昔,唏噓不已。
織布街始建於元末明初,是宜昌離長江岸線最近的一條自然古街,清末時因織布工藝先進而得名。
上世紀80年代起,大量化工企業在附近扎堆,織布街的天空變了顏色。“空氣能見度越來越低,一年也難見幾回太陽,常年能聞到刺鼻的氣味。”高克新説,患呼吸道疾病,每個月吃藥都要花不少錢。
化工圍江,不僅危害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也影響了整個長江的生態環境。
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湖北省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2017年,宜昌制定《化工産業專項整治及轉型升級三年行動方案》,提出兩年內“關改搬轉”沿江化工企業134家,將17.2公里長江岸線變成生態公園。“空氣清新多了,我咳嗽次數都少了。”高克新説。
生態環境改善,給織布街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我們正計劃以織布街的歷史文化為背景,依託地理優勢,打造文化休閒旅遊項目。”猇亭區古老背社區黨總支副書記楊波介紹。
記者看到,一台大型腳踏式倣古織布機佇立在街區入口處,以特色古建築為基礎的大型票證展覽館、投資數百萬的民宿等項目正在裝修施工,一個文化休閒旅遊新“網紅地”呼之欲出。
2018年9月,湖北曾公示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任務清單,涉及479家化工企業,當年完成關改搬轉101家,今年還將完成91家。到2020年底,將全部完成沿江1公里內化工企業關改搬轉任務。
專家點評
從先污後治到生態優先
□ 湖北生態文明建設研究院執行院長 張俊飚
新中國成立70年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北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從過去的先污染、後治理到現在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生態環境明顯好轉。藍天白雲、綠水青山和清新空氣,日益成為人們尋常可以享受到的環境福利。
這種福利,正是堅持了以生態文明建設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理念,通過治理水體污染,使污染河道變美景;通過垃圾填埋整治,變惡臭之地為生態公園;通過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使化工圍江困局得以破解,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格局得以實現。
一系列環境治理措施和強有力的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還給我們綠水青山,也帶來了文明健康,惠及更多普通百姓;既改善了人們居住環境,為居民提供了優美的休閒場所,又大大提高了百姓的生活品質和健康水準,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泉 見習記者 曾雅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