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從鋼城車城邁向光城芯城
原標題:70年間GDP從3億多元躍升至近1.5萬億元 武漢:從鋼城車城邁向光城芯城
日前,武漢市統計局和國家統計局武漢調查隊聯合發佈新中國成立70週年來武漢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生産總值從1949年3.28億元提高到1978年的39.91億元,再躍升到2018年的14847.29億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88倍,年均增長9.7%。有鋼城、車城之稱的武漢,正加快向光城、芯城轉變。
1979-2018年,武漢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1.5%,高於1949-1978年年均增速4.2個百分點;人均GDP從1949年的118元提高到1978年的735元,到2018年的135136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65倍。2014年,武漢生産總值首破萬億大關,成為國內第八個躋身“萬億俱樂部”的成員。1949年武漢財政總收入僅0.08億元,到1978年、1998年和2009年,分別突破十億、百億和千億大關,2018年為2900.24億元。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56年195.60元提高到2018年47359元,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由1962年68元提高到2018年22652元。
2018年,武漢高新技術産業産值達10173.31億元,光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三大産業集群營業收入突破5000億元。近兩年,武漢招商引資總額連年突破2萬億元,2019年1-8月簽約總額達到1.32億元,新增世界500強企業26家,2019年世界500強落戶數累計將超過300家。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城市建設規模空前,基礎設施面貌日新月異。“十二五”時期,武漢基礎設施投資累計完成6923.55億元,是“十一五”時期兩倍,先後建成天河機場、陽邏新港、武漢火車站等一系列重要交通樞紐;建成通車9座跨長江大橋、9座跨漢江大橋、3條穿長江隧道、1條穿東湖隧道,各類交通設施日益完善,實現了從傳統內陸“九省通衢”城市向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的轉變。
2018年,武漢進出口規模達325.19億美元,比1988年增長83倍。1990年,武漢實際利用外資8044萬美元,1991年首次突破1億美元,1995年突破10億美元,2018年突破百億美元,達109.27億美元。
1996年,武漢在全國較早探索建立城市低保制度,經過先後16次提標,目前城市低保已達到每月780元,增長5.5倍。2004年,武漢在湖北省率先全面建立和實施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經過先後11次提標,目前農村低保標準達到每月635元,增長了8.52倍。武漢普通高校、中等學校分別由1949年10所、64所增加到2018年84所、475所;在校大學生由1949年4490人增加至2018年121.33萬人。2018年,武漢共有衛生機構6340個,比1949年增長95倍;每千人擁有的床位數由0.54個增加到10.78個。
武漢市政府負責人表示,70年間,武漢在全國發展格局中的地位不斷躍升,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視察湖北武漢,為武漢發展定嚮導航,把脈施智,武漢在全國發展格局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近6年來,50多項國家戰略和重大改革試點落戶武漢,為武漢建設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引領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成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武漢市上下正以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視察湖北武漢為強大動力,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加快建設新一線城市和國家中心城市,努力在服務國家戰略中發揮更大擔當作用。未來,武漢將著力推動經濟總量向2萬億元跨越,由區域性中心城市向國家中心城市和世界亮點城市跨越。(湖北日報記者唐曉安、通訊員陳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