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自貿區高端産業集聚格局基本形成
10月23日從湖北省商務廳獲悉,湖北自貿試驗區正在成為湖北開放與發展的高地,多項發展指標居全國第三批自貿區首位,高端産業集聚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2019年前8月,全省自貿區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104個,總合同金額1024億元,芯屏端網、生物醫藥、汽車等重點産業項目佔比達52.9%,其中烽火通信投資153億元擴産光通信産業,項目達産後預計年産值超過700億元。2019年新開工最大項目,為深天馬投資145億元建設的柔性OLED生産線。
2016年,湖北、遼寧、浙江、河南、重慶、四川、陜西獲准設立全國第三批自貿試驗區。作為湖北改革開放、高品質發展的前沿陣地,湖北自貿試驗區自2017年4月掛牌以來,以改革引領發展,多項發展指標在同批次自貿試驗區領先。
利用外資卓有成效。據商務部數據,湖北自貿試驗區2018年實際利用外資56.3億元,在第三批7個自貿試驗區中排名第一。
科技創新日益活躍。2018年,在全國四批12個自貿試驗區中,湖北自貿試驗區新增專利申請、授權數量均排名第一,高新技術企業營收1105.1億元,排名第二。
對外投資優勢明顯。2018年,湖北自貿試驗區新設備案境外投資機構數、實際投資額在第三批自貿試驗區中均排名第一。
湖北省商務廳介紹,武漢、襄陽、宜昌三個自貿片區構築各有側重的産業體系,高端産業集聚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目前,武漢片區光電子産業集群規模約佔全國50%,包括國家記憶體基地、華潤微電子、京東華中總部、華為海思光工廠等重點項目在內的“芯屏端網”全産業鏈佈局正在形成,努力打造萬億産值的世界級産業集群;襄陽片區建成亞洲最大試車場,擁有國家級智慧網聯汽車檢測中心、國家首批自動駕駛測試基地和國內首個氫燃料電池試驗室,正在奔向新能源汽車之都;宜昌片區則圍繞精細化工、食品生物醫藥和先進裝備製造三個千億産業靶向招商。
目前,湖北自貿區正開展全方位産業招商,引導武漢片區對接國際高端産業,襄陽、宜昌片區承接沿海先進産業轉移。作為改革試驗田,湖北自貿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攻方向,制度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已形成86項制度創新成果在省內推廣。目前,湖北省正在修改完善支持自貿試驗區深化改革創新若干措施,圍繞高端裝備製造、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重點産業開展制度創新。(湖北日報記者 艾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