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種戲曲離不開“襄陽腔”
十一月二十五日,滇劇《回家》在武昌洪山禮堂上演。(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溪 攝)
除滇劇之外,“襄陽腔”還影響了哪些地方戲曲?11月25日,記者採訪了多位戲曲界行家,原來襄陽腔對中國戲曲發展至關重要,影響了近100種戲曲類別。
專家介紹,最早在明代中晚期,産生於鄂西的西曲,入陜後變成土腔小調,而後又傳回襄陽,在本地發展為楚調。明末清初,隨著李自成“軍戲”帶來的同州梆子和蒲州梆子在襄陽地區流傳,當地楚調又與秦腔、越調、清戲等融合,逐步形成“襄陽腔”。當時湖北人稱唱詞為“皮”,“襄陽腔”因此又被稱為“西皮”。《辭海》對“西皮”這樣解釋:“戲曲腔調。由清初傳入湖北襄陽一帶的秦腔,同當地民間曲調結合演變而成。用胡琴伴奏。也叫襄陽腔,今滇劇仍保留此稱謂。”
清嘉慶、道光年間,湖北各城鎮經濟繁榮,商旅雲集,會館廟宇林立,戲樓遍佈,漢調戲班、科班亦隨之興起,為漢調的興盛和發展提供了條件。漢劇曾依流行區域,劃分為襄河、荊河、府河、漢河四支流派,湖北方言叫作“路子”。襄河路子以襄陽、樊城為中心,流行于光化、谷城、南漳、鐘祥等地,以洪興班最著名。襄陽又是“襄陽調”即西皮腔的興發之地。
中國戲曲歷史上,“西皮”傳到武漢與二黃糅合,從而誕生了漢劇;之後,漢劇進北京,與徽戲糅合,從而誕生了京劇。這就是説,在京劇和諸多劇種主要唱腔“皮黃腔”形成過程中,“襄陽腔”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少了這個環節,“皮黃腔”發展的鏈條也許就會中斷。
專家認為,在全國戲曲劇種中,數採用皮黃(西皮、二黃)聲腔的劇種最多,京劇、漢劇等有40多個,高腔及昆腔各有30多個,梆子腔有近30個。而襄陽腔,在皮黃腔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湖北日報記者別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