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形成和擴散影響大半個中國
11月22日至24日,兩年一度的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會第十六次年會在荊州舉辦,來自國內多家科研單位及英國劍橋李約瑟研究所的200余名學者參會,深入交流楚文化研究新成果。
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會由湖北、湖南、河南、安徽四省于1981年聯合發起成立。本次大會上,楚文化相關研究獲得突破性認識。我省宜城楚皇城、江陵紀南城被認為是戰國早、中期的楚國都城。宜昌萬福垴遺址的發掘與整理、漳沮河流域調查,加深了對春秋時期楚國中心區域和西周時期楚國疆域範圍的認識。清華簡《楚居》、荊州龍會河北岸墓地M324楚簡的發現,使得楚王世系與楚族源流日益清晰。隨棗一帶曾墓出土大量“羋”姓楚器,使曾楚關係研究有了新認識。其中,“失蠟法鑄造的透空捉手青銅盞”“郭家廟青銅器檢測三題”等研究成果,將新科技手段用於楚文化考古研究中,令人耳目一新。
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稱,楚國前後延續800年,歷經40余代君王,極盛時“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在先秦歷史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楚人披荊斬棘,不斷探索,以主動、開放的心態融入中原,在大一統歷史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楚文化影響深遠,分佈遍及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等地,並影響至更廣闊的地域。他認為,楚文化研究在華夏文明形成與多民族融合問題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
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大學教授徐天進,深入闡述了楚文化考古學探索的歷史。他認為,從文獻描述的荊州地區形勢看,楚所在的區域是當時南中國的核心,週邊的川渝黔、閩浙贛、嶺南都在楚文化體系影響之下。從出土文物“鄂君啟節”也可看到,楚國水陸交通、商貿網絡十分發達,幾乎把長江流域和南中國串聯起來。楚文化形成和擴散的歷史,就是大半個南中國走向統一和融合的歷史。他認為,從周文化到漢文化、從周制到漢制,楚在其中發生很大的承接轉合作用。楚文化對周文化有繼承、有創新;對南方傳統地域文化,有吸收、有融合;對秦文化、漢文化都産生了很大影響。建立西漢的功勳階層中有一半以上是楚人,這部分人自然把楚文化的一些傳統帶進西漢早期。從文化角度講,“周秦漢唐”不如“周秦楚漢唐”,更可把承和轉的過程梳理得更清晰些。
本次年會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館、荊州博物館承辦。(湖北日報記者海冰、通訊員李曉楊、段姝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