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實施報批事項區域性統一評價
原標題:襄陽實施報批事項區域性統一評價 政府代勞 為項目落地省錢提速
12月4日,襄陽市東津新區,大灣區(襄陽)工業園。
“項目11月12日註冊,2020年春節後就能開工啦!”國太陽科技有限公司財務經理徐超越興奮地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説。
國太陽公司此次落地的是個總投資13億元的大項目,涉及智慧機器人、汽車零部件、航空座椅等6個子項目。在徐超越印象中,過去類似項目,從摘牌拿地到請仲介機構編制環評等多個報告並獲批,至少得大半年、花費數十萬元。
如今,這些事都由市裏免費“代勞”,企業省心多了。
不給項目用地留隱患
企業摘牌拿地後,大多想早日動工,儘快投産見效。
然而,繁瑣的項目報建審批,卻讓老闆們輕鬆不起來,因為涉及環境影響、礦産壓覆、地質災害危險性、文物保護、水土保持、洪水影響、地震安全性、氣候可行性等多個專題報告要編制報批。
一旦某個事項沒到位,麻煩接踵而至。在湖北省,就發生過多起企業拿地後,因施工中發現文物而停工的案例。
襄陽市博物館考古隊隊長王志剛告訴記者,按《文物保護法》規定,文物發掘須報國家文物局審批,過程最快得20天。若屬需原址保護的文化遺址等,該地塊就不能用作工業用途了。
“有的項目,未經文物勘探和保護審批流程就倉促上馬,結果代價巨大。”王志剛透露,該市襄州區曾有一個316國道改線項目,開挖施工中“撞”上了省級重點文保單位鳳凰嘴新石器時代城址,文物部門干預後,建設方只得規劃改線、重新徵地,工期延誤一年多,損失上千萬元。
區域性統一評價,恰好撓到了投資者的癢處。2019年6月,襄陽採取“市屬國有企事業單位承擔+政府市場化採購”方式,完成了首批試點的4個城區(開發區)1萬多畝地的8個專題投資項目報建審批區域性統一評價,今後這些地塊再有項目落地,企業就不用為此“傷腦筋”了。
預計到12月底,該市全地域的11個開發區、工業園區的區域性專題評價工作全部完成。為嚴把報告編制和評審品質關,該市市直相關主管部門牽頭的8個工作專班都邀請了省級以上經驗豐富的專家和技術團隊。
評價成果立馬應用。以文物保護為例,首批試點的高新區、東津新區、襄城區、樊城區4個城區(開發區)專題評價中,就發現13處文物點,其中需原址保護的古遺址有4處,這些成果已反饋到各區規劃、招商等部門。
貼心為企業省時省錢
區域性統一評價,襄陽耗資不菲,首批試點市財政就拿出1600多萬元,第二批預計耗資近1億元,均由市和相關縣市區財政分擔,為企業節省了大量投資成本。
“其實,就報批事項的辦理成本而言,政府出錢實施區域性統一評價比企業自主找仲介,費用低得多。”襄陽市行政審批局副局長聶駿説。
最近,該局對市區2019年的18個建設項目作了調查。結果顯示,這些項目所做環境影響、地質災害危險性、地震安全、考古查勘和文物保護4個專題審批實際發生費用,平均每畝3215.05元。而該市2019年實施首批區域性統一評價的綜合成本為每畝1196.09元,僅為前者的37.2%。
耗時方面,因仲介機構良莠不齊,企業選擇的仲介編制的專題報告在專家評審時一次性通過率較低,需反復修改完善,過去企業在修改報告環節平均耗費110個工作日。基於“木桶短板”效應,單個專題所需最長平均時間就是企業自主開展評價的耗時,即環評耗時,117天。而該市首批區域性統一評價總共只花了42天,只有前者的35.84%。
襄陽市行政審批局審批一科科長吳洋説,現在行業主管部門以政府採購方式選擇專業機構,讓專業人做專業事,大大提高了專題報告評審時一次性通過率。
“享受區域性一致評價改革成果後,項目報批時間節省了大半年,落地成本降了上百萬元。”地處樊西新區的湖北楚商裝備製造産業園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賀寧告訴記者,該産業園近500畝,優良的營商環境吸引了浙江台州17家企業回遷。
總部在深圳的湖北卓茂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鄭青華表示,該公司係華為供應商,主産有“工業CT”之稱的智慧檢測裝備,家鄉的區域性統一評價讓他感覺“很貼心”,堅定了回歸創業的信心,公司一期投資5億元的項目近日將在東津新區開工。
打包式服務提升行政效能
“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改善營商環境,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十九屆四中全會再次為“放管服”改革加油。
襄陽市行政審批局局長張文斌認為,該市實施的區域性統一評價改革,將單個企業單個項目的繁瑣報建審批流程,變為政府出資、區域打包式的主動“代勞”,大幅提升項目落地速度,減輕企業負擔,是全省唯一完成8個專題評價工作的市州,體現了“創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的四中全會精神。
此前,該市已實施先建後驗等放管服改革,最近又將區域性評價納入“多規合一”平臺,實現評價成果共享共用。在襄陽市行政審批局電腦中,記者看到,首批8個專題成果都在平台中進行了圖層疊加,哪些地方需避讓礦産壓覆、文物保護區等管控空間,一目了然。
此項改革也得到了自然資源、水利、環保等相關行政審批部門的認同。“過去,關於礦産壓覆的項目審批,都是企業一個一個項目報批,即使是相鄰地塊,都得照做,審批任務相當重。”襄陽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現在審批部門按區域做整體評價,審批壓力大大減輕。
湖北省發改委有關人士認為,襄陽區域性統一評價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其改革力度之大堪稱“顛覆性”。
不過,襄陽市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該市區域性統一評價模式還在探索完善中,也遇到一些問題,比如:地方探索如何與現行法規、制度銜接?評價事項選擇能否更有彈性?市縣財政壓力如何分擔?等等。
該負責人建議,國家層面應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出臺區域性統一評價指導性文件,對礦産壓覆、地質災害、氣候可行性、地震安全、水土保持、洪水影響等與地形、地貌、地質歷史調查成果關聯緊密,且在更大範圍中有共性利用價值的專題,可打破目前以縣域為基礎單元開展工作的限制,允許整合編制和審批。國家和省裏還應設立專項資金,對開展區域性統一評價工作完成好的地方給予獎補。(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劍軍 通訊員 謝平安 黃興艷)
【專家點評】
值得推廣的“放管服”創舉
政府如何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推動高品質發展?
襄陽市探索的區域性統一評價,將過去由企業承擔的項目報批八大事項,改由集約化、規模化的政府採購統一買單,大大壓縮了項目審批流程,顯著降低了報批成本,還節省了寶貴時間,提升了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彰顯了當地政府的擔當作為與改革銳氣,是一項值得全省推廣的“放管服”創舉。
區域性統一評價,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現行的“條條框框”,其優化政府行政方式、提升行政服務效能、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作用顯而易見,應鼓勵這樣的改革探索,相關政府部門還應加強協同配合,形成“一盤棋”,將好事辦得更好。
短期來看,地方財政承受了壓力,但若“算大賬”“算長遠賬”,地方政府“築巢引鳳”,項目落地效率普遍提高了,企業早一年半載開工,帶來的稅收、人氣、可持續發展等長期效益,遠非一次性投入的那點“小錢”可比。(湖北省社科院經濟所所長 葉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