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用藏品講好中國故事 湖北已有19家高校博物館

2019-12-10 16:24:29|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用藏品講好中國故事 湖北已有19家高校博物館

  12月9日,國內外近百名專家學者匯集武漢音樂學院,參加“藝術院校博物館與‘雙一流’建設”主題系列活動。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從會上獲悉,高校博物館正成為博物館系統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目前全國已有超過300家高校博物館,湖北就有19家。如何建設好高校博物館,成為活動探討的重要主題。

  最早的博物館誕生在大學

  “世界上第一家博物館誕生在牛津大學。但凡一流大學,都會有特色鮮明的高水準博物館。”當天開幕式上,中國國家博物館陳履生教授如是介紹。1683年在牛津大學創辦的阿西莫林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奠定了當代大學博物館的基本組織體系,而1862年開辦的京師同文館,既是中國最早的大學博物館,也是中國人創辦的首家博物館。

  大學博物館是大學綜合實力的表現。如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博物館、美國哈佛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不僅能呈現教學研究成果,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也是大學的學術高地、連接社會的重要紐帶。曼徹斯特大學博物館每年約有40萬遊客到訪,既是當地主要旅遊景點,也是學術研究和教學的重要資源。陳履生教授認為,大學博物館不僅是一所大學的地標,更應該成為一座城市、一個國家的地標。

  湖北省博物館協會高校博物館專業委員會主任倪婉透露,近幾年,我國高校博物館發展迅速,以每年8家至12家的速度遞增。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超過300家高校博物館,其中湖北就有19家,包括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華中農業大學博物館、華中師範大學博物館、華中師範大學生物標本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國貨幣金融歷史博物館、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湖北警察學院警察史博物館、武漢音樂學院湖北音樂博物館等。

  博物館的生命力在於特色

  華中師範大學李向農教授認為,高校博物館的特色就是它的生命力。他舉例説,陜西師範大學博物館運用富有創意的表現手法,展示古今與教育相關的藏品,力求做成中國最大的教育博物館。武漢音樂學院湖北音樂博物館具有編鐘、古琴兩大特色,湖北編鐘與高山流水的歷史起源,是獨一無二的資源優勢。只有將特色充分挖掘,才能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功能。

  高校博物館身肩“雙重使命”:一方面滿足公眾期盼,一方面助力高校開展探究式學習、參與式教學、實踐教學活動。記者了解到,近年來,一些高校博物館存在同質化現象,重硬體投入、輕業務建設和軟實力建設。今年11月,教育部針對高校博物館迅猛發展提出管理意見,其中包括,“應主動發掘特色領域的歷史文化背景、自然客觀條件,博物館規劃要有自身建構體系和邏輯特色,避免藏品簡單拼湊展覽、鋪張浪費等現象。”“要充分發揮藏品資源以及高校專業力量優勢,做到對其發展脈絡和背景情況的全面系統掌握。”

  一家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採訪中,多位專家認為,博物館不只是一座建築,更應該承載文化和教育的力量,應以“雙一流”建設為契機,找準定位,百花齊放。

  用藏品講述中國故事

  此次活動中,武漢音樂學院湖北音樂博物館、上海音樂學院東方樂器博物館、浙江音樂學院音樂博物館、西安音樂學院藝術博物館、廣西藝術學院廣西民族音樂博物館先後亮相,帶來各自藏品進行精彩紛呈的表演。

  演出者都是各地非遺傳人和藝術院校師生。展演節目有湖北房縣向壩民歌、浙江龍泉畬族民歌演唱,也有西安鼓樂、上海二胡演奏,還有廣西侗族、壯族、京族、瑤族等少數民族樂器演奏,極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音樂文化魅力,讓與會者回味無窮。

  作為主辦單位,武漢音樂學院副院長李幼平教授認為,藝術院校博物館要在陳列、展演、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上一起發力,不僅要有極具特色的藏品,更要通過藏品講好中國故事,挖掘其中蘊含的藝術功能,發揮音樂的學科作用。

  此次系列活動還包括校長論壇、學術報告、專場展演等。校長論壇上,近20余高校、科研院所的校長及專家學者出席。在6場學術報告會上,30多位來自音樂、舞蹈、美術、文博等領域的專家代表,共同探討了藝術院校博物館為高校“雙一流”建設助力、一流藝術院校建設一流藝術博物館的新模式與新路徑。(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方琳 通訊員 朱長萍 趙路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