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石榴籽緊緊抱在一起——湖北省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譜新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
湖北省56個民族成分俱全,土家族等少數民族常住人口247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4.5%。多年來,湖北省委、省政府始終高度重視民族團結工作,牢牢把握“兩個共同”主題,緊密結合湖北實際,創新做好各項工作,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實現新發展。
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奔小康
“我們的土豆變成了金豆,馬鈴薯變成了脫貧薯、致富薯。”眼下,恩施州恩施市三岔鎮的村民們又迎來一個豐收年。
産業是發展的根基,産業扶貧是“拔窮根”的治本之策。三岔鎮依託天然富硒土壤,做大土豆産業。“恩施馬鈴薯”榮獲“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全鎮畝産4000斤以上的土豆種植面積穩定在30000畝以上。並在此基礎上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連續三年舉辦“土豆花兒開”文化旅遊節。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北省先後推進實施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湖北武陵山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支持恩施州建設全國先進自治州、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等一系列重大舉措,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
以“616”“1+1”為主體的對口支援工程,已累計為湖北省民族地區落實對接項目4100多個、資金220多億元,拉動社會投資1000多億元,培訓專業技術人才43萬人次,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實現由溫飽不足向全面小康邁進的歷史性轉變。
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北省民族地區100.7萬人脫貧銷號,2019年民族地區10縣(市)將全部退出貧困縣序列。民族地區財政民生支出佔比超過85%,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就業創業等民心工程深入推進,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少數民族文化之花絢麗綻放
“我們將民族團結融入到教育教學當中,讓民族團結的種子紮根在孩子們心中,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長陽縣實驗小學校長趙愛華説。
每逢重大節日,學校的老師們便穿著土家族的盛裝,孩子們穿著帶有民族元素的校服,在校園掀起一股獨特的“民族風”。
每個少數民族都有各自獨特的歷史淵源和文化特色,湖北省大力實施民族文化精品工程,民族傳統文化優秀作品不斷涌現。利川《龍船調》唱遍大江南北,南劇《初心》、土家歌舞劇《黃四姐》等參加全國調演和晉京彙報演出並屢獲大獎;巴山舞、肉連響舞、土家擺手舞、撒葉兒嗬等群眾性文藝活動遍地開花。2015年,咸豐唐崖土司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産”。
湖北省少數民族體育事業健康發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發展到14個。在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中,湖北代表團286名選手共獲競技項目一等獎6個、二等獎9個、三等獎37個,表演項目一等獎2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4個,獲獎總數創歷史新高。
讓流動群眾留得住發展好
湖北省始終在提升服務管理水準上下功夫,努力讓流動少數民族群眾留得住、發展好。
2014年,湖北省率先在全國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聯合建立新疆工作組武漢工作站,做好新疆籍務工經商人員服務管理工作,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新鄂兩地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作貢獻,讓民族團結之花開遍江城。
庫爾班江·泰吾克力畢業于武漢大學,為讓更多的新疆學子在異地吃上地道的家鄉美食,2010年在漢創辦了武漢市塔裏木飲食管理有限公司。
創業中,庫爾班江想建立食品加工廠和原料採購統一配送中心,急需200萬流動資金,新疆工作站的工作人員積極協調,幫他落實了貸款。
如今,公司既為新疆籍少數民族人員提供就業崗位,又為少數民族師生提供了家鄉美食,促進了各族人民之間的交流,為民族團結事業作出積極貢獻,獲得各族師生一致好評。
“要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和大家一起守護好中華民族共同體。”庫爾班江·泰吾克力説。(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許曠 通訊員 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