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楚菜大典》描述魚米之鄉的舌尖記憶
原標題:《中國楚菜大典》描述魚米之鄉的舌尖記憶 道不盡楚菜的那個鹹鮮味
12月26日從湖北經濟學院獲悉,由該校和湖北省商務廳聯合編著的《中國楚菜大典》(以下簡稱《大典》)付梓出版,該書首次全面梳理楚菜的重點技藝和特色菜品,揭示楚菜基本味型根本——鹹鮮。
正宗楚菜只在一個“鮮”
方方愛武昌魚、排骨煨湯,池莉鍾情于菜薹,董宏猷愛熱幹面,何祚歡寫過“香死街坊的糊湯粉”,許多荊楚名家撰文,表達對家鄉美食的喜愛、懷念。川菜“辣”,淮揚菜“甜”,粵菜“淡”,魯菜“厚”,正宗的荊楚家鄉味究竟是什麼味?
楚菜領軍人物、湖北經濟學院教授盧永良擔任《大典》主編,他介紹,楚菜的烹飪技法以蒸、煨、燒、炸、炒為代表,口味以原汁、味濃、鹹鮮、微辣為常見。其中“鹹鮮”,是楚菜基本味型的根,是湖北人千百年味覺記憶的基調,如果用一個字提煉,就是“鮮”。
“千湖之省、魚米之鄉,湖北淡水産品産量連續20年名列全國第一。”盧永良説,蔥燒武昌魚、粉蒸鮰魚、原湯氽魚圓……淡水魚菜在楚菜菜譜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同時,“湖廣熟,天下足”,江漢平原歷來是中國糧倉,楚菜以米做菜,在全國也是一絕。“受環境、民族、文化等因素影響,湖北在菜肴製作上主要以稻穀、水産、山貨為主要食用原料。”
楚菜之十大經典名菜
湖北17個市州,哪個地方的楚菜最正宗?
該書副主編之一、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方愛平介紹,荊州地區素有“魚米之鄉”美譽,物産豐富,盛産淡水魚,被譽為傳統楚菜的發祥地。楚地常用的熱菜烹制技法有30多種,以蒸、煨、燒、炸、炒最具特色,對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河南、四川、廣東、福建等地也産生了一定影響。目前,楚菜的制湯與煨湯工藝、滷水調製、刀工技巧、火候控制、烹調技法創新等,都達到較高水準,很多工藝技法在全國烹飪行業中首屈一指。
究竟哪些菜品是楚菜的代表作?《大典》明確列出“楚菜十大經典名菜”:蔥燒武昌魚、粉蒸鮰魚、原湯氽魚圓、鐘祥蟠龍菜、荊沙甲魚、蓮藕排骨湯、潛江油燜小龍蝦、臘肉炒洪山菜薹、沔陽三蒸、黃州東坡肉。
400余人耗時5年寫楚菜
《大典》由武漢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湖北經濟學院、武漢商學院、湖北省社科院等400多名學者、專家和楚菜烹飪大師、名師,歷時5年編纂而成,共計143萬字。盧永良介紹,編撰《大典》是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強楚菜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這部書是近年湖北地區飲食文化研究一項重要的階段性成果,對推動楚菜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018年7月底,湖北省政府辦公廳發佈《關於推動楚菜創新發展的意見》,為楚菜確定發展目標,力爭到2020年,全省餐飲營業額超過3500億元,年均增長14%;到2025年,打造萬億楚菜産業,建成美食強省。“楚菜興,為湖北增色。”盧永良認為,作為文化軟實力,楚菜已與經濟硬實力融為一體,勢必對湖北經濟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龔雪 通訊員 尹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