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子民俗園藝為黃石留下城市記憶
原標題:“破爛”中淘出民俗園——祥子民俗園藝為黃石留下城市記憶
黃石下陸區原大冶有色鋼材廠內,有這樣一個地方:堆滿近兩萬件“破爛”,卻吸引不少本地和周邊文藝青年前來“打卡”“淘寶”。
這地方叫“祥子民俗園藝”,主人叫夏中祥,熟悉的人都稱他“老夏”。
濃縮的舊時光
1月1日,新年第一天,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找到這處深藏在廠房間的“民俗園”。
路邊滿是各類植物,栽在形態不一的壇子、瓷罐、石盆裏。一旁草地上,有個茅草房子,客人們正在裏面談笑、喝茶。
右拐,就是夏中祥的家。走進雕花的舊門框,只見正中間擺著陳舊的八仙桌和兩把太師椅。桌上擺放、墻上所挂,無一不是老物件。
對面是一座面積近4000平方米的廠房,分為“民國空間”“年代照相館”“壇”“農耕文化墻”……廠房被劃分成不同主題的區域,裏面都是他近年淘來的寶貝。
在這裡,民國時期的舊傢具、上世紀60年代風靡一時的舊軍裝、軍用水壺;70年代集體生活中的暖水瓶、搪瓷水杯;計劃經濟時代各種各樣的糧票;裝滿了80後童年回憶的馬口鐵盒子;老式電話座機;搪瓷制的門牌、已經消失的街道指示牌……應有盡有。
收“破爛”不能自拔
拖過煤,當過電工,開過計程車……45歲的夏中祥經歷豐富。可骨子裏,仍是一個文藝青年,喜歡美術、雕刻、老物件。
初中畢業時,夏中祥利用假期在村莊裏收廢品,賺了20多元。轉過頭,他又用這筆錢買了古錢幣。於是,收集老物件的想法種在了他的心頭。
2008年,夏中祥路過大冶銅綠山附近一居民家,被一隻廢棄的漢川馬口窯陶罐吸引,陶罐上繪製有精美圖案,他從垃圾堆裏將陶罐收回了家。
此後,他沉迷于收“破爛”不能自拔,常常利用休息時間,在黃石周邊地區走走看看,收集瓷器、老傢具。
2014年,夏中祥在大冶銅山口的工作合同到期。他乾脆不上班了,做起老物件的生意。
黃石港人民街拆遷時,他一頭扎進廢石堆,一家一家地淘,一戶一戶地買。最瘋狂時,一天要用小麵包車拖兩三車“廢品”回家。
2018年,夏中祥看中大冶有色鋼材廠的凈化車間,那裏原本是一處廢棄廠房,雜草叢生。老夏投入畢生積蓄的近40萬元,和妻子忙碌幾個月,地面填充、環境綠化、房屋改造……很快,煥然一新的祥子民俗園藝出現在眼前。
總有人會找到從前的記憶
“黃石印染廠雙過半紀念”“大冶鋼廠1980”“機械廠先進生産工作者獎”……印有這些紅字的各式各樣的搪瓷缸,夏中祥用了一整面墻、10層木架來擺放。
夏中祥説,這樣的搪瓷缸大多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企業為了紀念某些特殊日子,或獎勵先進工作者而製作、頒發的。對黃石這樣一座老工業城市來説,每個搪瓷缸都是那個年代工業生産紅火的記錄。
“你看這面墻,全是‘消失’的街道門牌。”順著老夏的指引,一面挂著密密麻麻藍色鐵牌的墻映入眼簾。“東二村7—10”“華記裏11—45”“潘柏林30”……如今,這些街道或消失、或改名,但老夏堅信,總有一天,會有人在這裡找到“從前的家”。
紅皮獎狀、手工電視機、紅木梳粧匣、塑膠保溫瓶、老舊大擺鐘……目光所及,都是歲月的痕跡。
“靜坐其中,就像在與這些物件對話,與他們曾經的主人對話。” 夏中祥説。
他指著兩個老式木制冰棒箱介紹,小時候,每到夏天,孩子們都盼著貨郎挑著冰棒箱路過村莊,“買不起冰棒,有人甚至會用家裏的穀子、雞蛋,去找貨郎換冰棒吃……”
木桌上擺放著一些“木子”(臘子樹的果實)作為裝飾。夏中祥依稀看到往昔的自己。他説,“木子”是制蠟的原材料,以前讀書交不起學費,他們就跑到山上爬樹去摘“木子”,要摘100來斤,才夠一學期的費用。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涌到這裡淘寶,看看流逝的時間為老木傢具裹上溫潤包漿、在搪瓷杯上刻下斑駁痕跡……
因為所處廠房被集中出售,夏中祥即將搬到不遠處的東鋼舊址。那裏,正在打造工業文化公園。他和妻子又得開始新的忙碌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衛華 通訊員 汪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