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祥子民俗園藝為黃石留下城市記憶

2020-01-03 17:09:45|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破爛”中淘出民俗園——祥子民俗園藝為黃石留下城市記憶

  黃石下陸區原大冶有色鋼材廠內,有這樣一個地方:堆滿近兩萬件“破爛”,卻吸引不少本地和周邊文藝青年前來“打卡”“淘寶”。

  這地方叫“祥子民俗園藝”,主人叫夏中祥,熟悉的人都稱他“老夏”。

  濃縮的舊時光

  1月1日,新年第一天,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找到這處深藏在廠房間的“民俗園”。

  路邊滿是各類植物,栽在形態不一的壇子、瓷罐、石盆裏。一旁草地上,有個茅草房子,客人們正在裏面談笑、喝茶。

  右拐,就是夏中祥的家。走進雕花的舊門框,只見正中間擺著陳舊的八仙桌和兩把太師椅。桌上擺放、墻上所挂,無一不是老物件。

  對面是一座面積近4000平方米的廠房,分為“民國空間”“年代照相館”“壇”“農耕文化墻”……廠房被劃分成不同主題的區域,裏面都是他近年淘來的寶貝。

  在這裡,民國時期的舊傢具、上世紀60年代風靡一時的舊軍裝、軍用水壺;70年代集體生活中的暖水瓶、搪瓷水杯;計劃經濟時代各種各樣的糧票;裝滿了80後童年回憶的馬口鐵盒子;老式電話座機;搪瓷制的門牌、已經消失的街道指示牌……應有盡有。

  收“破爛”不能自拔

  拖過煤,當過電工,開過計程車……45歲的夏中祥經歷豐富。可骨子裏,仍是一個文藝青年,喜歡美術、雕刻、老物件。

  初中畢業時,夏中祥利用假期在村莊裏收廢品,賺了20多元。轉過頭,他又用這筆錢買了古錢幣。於是,收集老物件的想法種在了他的心頭。

  2008年,夏中祥路過大冶銅綠山附近一居民家,被一隻廢棄的漢川馬口窯陶罐吸引,陶罐上繪製有精美圖案,他從垃圾堆裏將陶罐收回了家。

  此後,他沉迷于收“破爛”不能自拔,常常利用休息時間,在黃石周邊地區走走看看,收集瓷器、老傢具。

  2014年,夏中祥在大冶銅山口的工作合同到期。他乾脆不上班了,做起老物件的生意。

  黃石港人民街拆遷時,他一頭扎進廢石堆,一家一家地淘,一戶一戶地買。最瘋狂時,一天要用小麵包車拖兩三車“廢品”回家。

  2018年,夏中祥看中大冶有色鋼材廠的凈化車間,那裏原本是一處廢棄廠房,雜草叢生。老夏投入畢生積蓄的近40萬元,和妻子忙碌幾個月,地面填充、環境綠化、房屋改造……很快,煥然一新的祥子民俗園藝出現在眼前。

  總有人會找到從前的記憶

  “黃石印染廠雙過半紀念”“大冶鋼廠1980”“機械廠先進生産工作者獎”……印有這些紅字的各式各樣的搪瓷缸,夏中祥用了一整面墻、10層木架來擺放。

  夏中祥説,這樣的搪瓷缸大多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企業為了紀念某些特殊日子,或獎勵先進工作者而製作、頒發的。對黃石這樣一座老工業城市來説,每個搪瓷缸都是那個年代工業生産紅火的記錄。

  “你看這面墻,全是‘消失’的街道門牌。”順著老夏的指引,一面挂著密密麻麻藍色鐵牌的墻映入眼簾。“東二村7—10”“華記裏11—45”“潘柏林30”……如今,這些街道或消失、或改名,但老夏堅信,總有一天,會有人在這裡找到“從前的家”。

  紅皮獎狀、手工電視機、紅木梳粧匣、塑膠保溫瓶、老舊大擺鐘……目光所及,都是歲月的痕跡。

  “靜坐其中,就像在與這些物件對話,與他們曾經的主人對話。” 夏中祥説。

  他指著兩個老式木制冰棒箱介紹,小時候,每到夏天,孩子們都盼著貨郎挑著冰棒箱路過村莊,“買不起冰棒,有人甚至會用家裏的穀子、雞蛋,去找貨郎換冰棒吃……”

  木桌上擺放著一些“木子”(臘子樹的果實)作為裝飾。夏中祥依稀看到往昔的自己。他説,“木子”是制蠟的原材料,以前讀書交不起學費,他們就跑到山上爬樹去摘“木子”,要摘100來斤,才夠一學期的費用。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涌到這裡淘寶,看看流逝的時間為老木傢具裹上溫潤包漿、在搪瓷杯上刻下斑駁痕跡……

  因為所處廠房被集中出售,夏中祥即將搬到不遠處的東鋼舊址。那裏,正在打造工業文化公園。他和妻子又得開始新的忙碌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衛華 通訊員 汪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