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推進“五個百分之百”不鬆勁
原標題:摸清底數 救治患者 守護健康武漢推進“五個百分之百”不鬆勁
社區工作人員在超市幫居民購買生活物資 長江日報記者李永剛 攝
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鬆勁退千尋。當前,疫情形勢依然嚴峻,防控正處在最吃勁的關鍵階段,不能盲目樂觀,更不能鬆勁。推進落實“五個百分之百”,摸清底數、救治患者、守護生命健康,仍是打好武漢保衛戰的關鍵所在。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武漢疫情防控,一個山頭一個山頭地攻,全市上下戰正酣。
做到底數清、情況明:“您家樓上有沒有動靜?隔壁有沒有人出入?”
這段時間,江漢區常青街八達裏社區的居民摸排,堪稱武漢3000社區的一個縮影。
八達裏社區共有12000多人,此前疫情較嚴重。25日,社區副主任熊菲告訴長江日報記者,他們的排查是這樣進行的:先通過物業公司,查出繳納過物業費的業主聯繫方式,結合出門登記情況,一個一個打電話。熊菲為此每天忙得像陀螺,每天要打數百個電話。
如果電話聯繫不上,就上門排查,一戶一戶敲門。“您家樓上有沒有動靜?屋裏有沒有響聲?隔壁有沒有人出入?”每敲開一家門,給居民測完體溫,熊菲都會順嘴多問幾句,掌握隔壁四鄰的情況。不管人在不在,每戶都得標記。
剛開始,有些住戶不太理解和配合,拒接電話、在家也不開門,什麼情況都有。熊菲會利用上門送菜、宣傳防護知識的機會,耐心解釋。熊菲説:“我們必須做得認真,做得到位,居民才會真正理解。”
八達裏社區書記肖漢梅也告訴長江日報記者,一些患者有顧慮、怕丟人,自己聯繫住院、進方艙,通過醫院再反饋信息,社區也會緊抓不放,逐一登記,直到掌握其住在幾棟幾號,家裏還有哪些人。“只有這樣做,我們才能摸到最可靠的數據和情況,給人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希望!”
八達裏所在的江漢區,除之前送醫院、送觀察點的居民之外,大排查期間又查出“四類人員”506人。
全市集中排查完成後,上門、電話、微鄰裡自報、網絡視頻、小喇叭廣播、機器人排查……日常排查每天仍在進行。
社區摸底的骨幹力量,主要靠社區幹部群眾,加上下沉的黨員幹部職工、基層民警、志願者,匯成強大的合力。
“不摸清底數,阻擊戰就無從談起。”26日,徐東路社區幹部彭漢華向長江日報記者表示,社區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排查和封控容不得半點疏忽,堅決執行,病毒才沒有可乘之機。
與時間賽跑救治患者:“如果收錯了,我就認個錯”
“如果不是蘇傑醫生留了個心,我可能就丟了性命,或者就成了一個移動的傳染源!”青山的胡婆婆經過20天治療轉陰后,內心感激之餘,更多的是“感覺好險”。
原來這個月初,她送發燒咳嗽的老伴去紅鋼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病,安頓好後,轉身就打算回家。醫生蘇傑發現了她的舉動,留她住下來觀察一晚。“如果收錯了,我就認個錯。我寧願認這個錯。”事後證明,這位醫生的直覺是對的,胡婆婆核酸檢測兩次都呈陽性,隨即被轉診到市中心醫院後湖院區,接受救治。
25日,蘇傑告訴記者,年長女性熱敏感度低,雖然一時不會發燒咳嗽,但只要有密切接觸史,我們就得多加注意。
應收盡收,數字的背後是生命。與時間賽跑,讓患者得到救治,不讓輕症拖成重症,幫助危重患者擺脫危險。
武漢國資公司派出一支10人小分隊,到協和醫院24小時導醫。一天晚上9時多,一位聽力不好、腿腳不便的老人走進大堂,值班隊員盧偉忙拿了她的病歷資料,衝進發熱門診代問情況。最終,老人順利住院。
江岸區一居民帶著肺部感染的妻子到台北街和美社區求助,社區書記夏志剛在了解到120救護車因繁忙無法及時到達後,穿上社區工作用的防護服,騎上電動車,載著病人就奔向最近的醫院。
落實“五個百分之百”,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是對人民群眾的承諾。正是一個個普通人衝鋒在前,托起生命之舟,一些積極變化在發生:
市急救中心120急救專線,從最高峰每天超過1.5萬人次呼叫,驟減到現在每天3000人次左右;定點醫院發熱門診接診量明顯回落;網絡平臺求助信息快速減少;“人等床”的緊張局面得到緩解。
為健康築起防線:“剛開始哪憋得住,但這份安全健康得來不易”,現在不出門也快樂
市民吳先生一家三口,已經在家裏隔離了33天。這些日子裏,總體而言,他一家子有飯吃、有菜買,最基本的藥品也能獲得。
他家位於江岸同福社區,這個巨型社區有9個網格,60多道門。街道與社區幹部研究情況後,本著一個院落一道門的原則,把出入口減少到26個,每道門派人值守。
社區嚴格封控,為市民健康築起防線。還有各行各業的人們,為保證宅家居民的飲食起居、身體健康而努力付出。
江岸後湖街惠民居小區外,一支青年突擊隊日常負責給“小菜市”維持秩序,讓人們交易的同時保持安全距離;各區大量民警寫下請戰書,尤其硚口區有6位民警28天沒回過家;糧道街一位司法所長身兼接線員、統計員、代購員多個身份,每天把自己所下沉社區孤寡老人的電話打一遍;洪山“城管哥”陳金龍人送外號“變形金剛”,開救護車、清掏廁所、搬運物資,有什麼事叫他他準答應。
還有遍佈城市各處的志願者和城市騎手。登上國新辦新聞發佈會的90後女孩華雨辰,一個月來接送過醫護人員,給人測過體溫,當過救援物資搬運工,現在是青山方艙醫院的播音員。外賣小哥吳輝,發佈會後又立馬幫鄰居買藥去了,他期待“大家早日恢復正常生活,自己有更多的訂單”。
宅在家裏的市民群眾,也拿出行動,配合武漢“五個百分之百”強力推進。
64歲的退休教師楊漢群,寫了一首百子歌傳到網上,一邊打快板,一邊用漢腔誇讚社區工作者。楊老師説,自己以前一週有六天在外頭跑,如今天天待在方寸間,“剛開始哪憋得住,但是我們這份安全健康的得來,真的不容易”。她現在居家搞創作、打乒乓球,不出門也很快樂。
住在南湖雅園9號樓的包女士一家,為避免網格員敲門辛苦,6歲大的兒子每天手繪一幅蠟筆畫,畫上空白處寫明一家5口人當日體溫,貼在門外。與畫訂在一起的,還有一袋小零食。
百瑞景社區400多位居民自發組織起來,為其他群眾提供志願服務。
……
這場戰疫,沒有局外人,人人都是戰士。(長江日報記者高萌 鄧志鵬 劉晨瑋 劉功虎 馬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