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南京各大著名景點都淪陷在共享單車的“圍剿”中,這樣的畫面早在人們的預料之中,毫不意外。
對於共享單車的野蠻生長,專家和監管部門都表過態,要管理、要規範、也要讓子彈多飛一會兒。總而言之,既然不能一棒子打死,就只有摸索嘗試見招拆招,你看國內其他城市,不也沒想出什麼好辦法來嘛。
共享單車在局部地區氾濫成災的背後,還藏著另外一些問題。政府主導的公共自行車已經投放幾年了,為什麼就沒出現如此“盛況”呢?是用戶沒有需求,還是沒能滿足用戶需求?共享單車火了後,公共自行車還有人騎嗎?兩種模式的差別到底在哪,哪個更契合城市的發展方向?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南京投放了7.1萬輛公共自行車,日均23萬—24萬人次使用;而共享單車共有9家近20萬輛,每家的日騎行次數也從數萬到數十萬。這意味著,哪怕其中存在重合用戶,共享單車也為南京新增了數十萬的自行車用戶。在共享單車出現之前,公共自行車並沒能讓這些人愛上騎車;而在共享單車大規模投放之後,短距離自駕行和網約車出行趨勢明顯下降,城市道路擁堵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從這點上説,公共自行車空有先發優勢。
近日,南京、廈門、武漢等地的公共自行車運營公司都表示,辦卡數和使用率並未下降,保持同等水準;但四川日報報道,成都公共自行車退卡人數激增,全市日均騎行次數已不足千次。由此可見,雖然公共自行車暫時能守住地盤,卻難言樂觀,如果不儘快創新求變,可能有更多的市民喜新厭舊。
用戶為什麼更喜歡共享單車?無樁、隨騎隨停是最突出的特點,但並非唯一和最重要理由。時尚、便捷、好騎……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才是共享單車致勝的關鍵。有多少人被公共自行車繁瑣的註冊辦卡程式嚇退,又有多少人覺得它的樣子拙又土,騎起來感覺實在不大好。摩拜單車在研發時近乎苛刻地糾結細節,沒有工廠能做到就自己生産所有硬體,這種工匠精神和情懷在公共自行車身上能找到嗎?從製造開始,共享單車就帶著互聯網基因,把用戶體驗放在第一位,相比而言,公共自行車是落後了一大步。
然而,站在城市管理的角度,共享單車無樁的特點毫無疑問變成了缺點。因為企業將無序的管理成本、環境成本轉嫁給城市,被淹沒的景區就是最好例證。有專家稱利用大數據進行調配清運,但由於潮汐現象的存在,某時某地車輛必然大量扎堆,這一問題智慧化管理能否解決?該反思的,還有城市到底需要多少輛單車,用戶需求是否該無底線滿足,隨騎隨停帶來了個體自由,卻造成社會管理效率下降和成本升高。解決上述癥結,或許只需要一個樁而已。
廈門交通專家林地球説:“無序的要限制,有序的要繼續支持,這是城市管理的智慧。”公共自行車系統立足於公,理應在堅持有序的基礎上,更加便捷、開放、共享,從而推動整個産業健康持續發展。像共享單車一樣漂亮便利舒適,像公共自行車一樣停放管理——或許這才是最理想的城市單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