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計委負責人日前表示,目前,已有26個省區市出臺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指導性文件、實施方案。今年全國六成以上的重點人群將擁有自己的家庭醫生。
國家衛計委等部門多次出臺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力爭實現每個家庭擁有一名合格的簽約醫生。據悉,截至2016年底,在已經開展的200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達22.2%,重點人群簽約率達38.8%。那麼,家庭醫生是否讓“看病難”問題得到了緩解?
我國現階段的家庭醫生,是一種基層特有的服務項目,其基本醫療服務涵蓋常見病、多發病的中西醫診治、合理用藥、就醫路徑指導和轉診預約等。居民或家庭可自願選擇1個家庭醫生團隊簽訂服務協議。
71歲的段啟文是昆明市盤龍區萬宏路社區居民,他2009年簽訂了家庭醫生服務協議。“我隨時可以打電話向家庭醫生諮詢就診、用藥、醫保等信息,慢性病一直控制得很好。”段啟文對簽約醫生非常信賴,他説如果出現緊急情況,第一時間就會想到家庭醫生。
在陜西省西安市東窯坊小區,家庭醫生工作室每週二、週四到小區為居民服務。居民王清蓮是高血壓患者,他常找簽約家庭醫生檢查諮詢。“家庭醫生的電話24小時都能打通,不舒服隨時可以諮詢。”王清蓮説,“以前我老得跑大醫院,現在小區就把病看了,我已經兩年沒去過大醫院了。”
國家衛計委主任李斌説,調查結果顯示,在福建、四川等地簽約居民對家庭醫生的專業技術和服務態度的滿意度都在80%以上,群眾真正從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中受益。
據了解,現階段家庭醫生主要由以下人員承擔: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註冊全科醫生;具備能力的鄉鎮衛生院醫師和鄉村醫生;符合條件的公立醫院醫師和中級以上職稱的退休臨床醫師。也有患者擔心家庭醫生“水準有限”。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社會保障研究室主任陳秋霖表示,家庭醫生主要在基層承擔預防保健、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和轉診、病人康復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體化服務,為分級診療奠定基礎。家庭醫生只有為簽約對象解決問題,讓居民實際受益,才能建立起信任關係。
中國人民大學醫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説,居民的醫療需求是多樣化的,有老年人、兒童、孕婦等重點人群,有康復期的、剛發病的,有家庭病房、臨終關懷等,未來家庭醫生要根據需求提供服務。
“將來十幾億人全面簽約服務,不可能有這麼多的醫生,要整合全科醫生、全科護士、健康管理師以及志願者等資源,滿足不同需求。”王虎峰説。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目前關於家庭醫生的三個問題值得關注。
——在基層,家庭醫生基本由鄉村醫生或社區衛生機構醫生兼任,部分地區家庭醫生簽約人數過多,身兼數職,壓力過大。
唐石華是雲南尋甸縣七星鎮戈必村衛生室僅有的兩名臨床執業醫師之一,已與村裏441位村民簽訂了家庭醫生服務協議。唐石華説:“我每天24小時在崗,要給簽約者提供健康教育、基本醫療、預約轉診等服務,常常連軸轉疲憊不堪。”
陳秋霖表示,家庭醫生負擔過重,與當地基層醫療力量還不夠充實、基礎網絡還不健全有關。這需要在逐步推進家庭醫生和分級診療過程中,繼續強化基層醫療力量和服務能力,建立健全人才隊伍培養體系,逐步形成以全科醫生為核心的簽約服務隊伍。
——薪酬激勵不足,有的地方目前還沒有補助。
在雲南,家庭醫生團隊提供約定的基本醫療服務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根據簽約服務人數按年收取服務費。寧夏銀川市衛計委有關人士表示,目前銀川家庭醫生工作正處於探索階段,家庭醫生實行免費簽約,並沒有額外補助。廣西壯族自治區衛計委基層衛生處工作人員説,截至目前,家庭醫生都是免費提供服務。
王虎峰認為,過去的醫療體系是以治療來收費,現在家庭醫生是簽約制,更多工作是健康干預,就不應沿用老辦法,需要重新建立一套薪酬計算體系。這樣才能發揮出家庭醫生的作用,吸引更多的人才。
——有的地方雙向轉診還不順暢,難以幫助病人及時得到專業治療。“很多時候都靠私人關係尋求轉診幫助,多方協調才能幫患者爭取到床位。”昆明市盤龍區聯盟街道社區家庭醫生張紹霞説。
對此,王虎峰表示,轉診問題在一些地區不同程度存在,這影響了家庭醫生發現的疑難雜症的及時救治。只有真正落實雙向轉診機制,才能讓家庭醫生更好發揮作用,讓患者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