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得意的人也會得抑鬱症嗎?很多人都認為那些整日笑容滿面的人與抑鬱無關。其實不然,他們表面若無其事,面帶微笑,甚至給人以開朗、熱情的假像,內心深處卻常感壓抑與憂愁。解放軍第102醫院心理科主任汪衛華認為,微笑型抑鬱症比普通的抑鬱症危害更大,這種病往往襲擊那些最有抱負、最有創意、工作最認真的人。
在102醫院的心理科住院部,23歲的小呂已經在這裡住了一個月了。青春年少,卻輸給了抑鬱症,回憶起糟糕的日子,小呂説不堪回首。
據小呂介紹,他是2013年底的時候患上了抑鬱症,當時是所有的事情全部糾結在一塊,自己又不會開導自己,鑽了牛角尖,覺得世界有點灰暗,沒有了活下去的勇氣。
之後的兩年裏,小呂一直在北京接受治療,病情也有所好轉。在2016年,他還在上海找到了一份自己心儀的工作——珠寶設計師,本以為日子開始慢慢步上正軌,但這“抑鬱症”就像噩夢一樣,怎麼也不會散去,黑暗的生活再次向他襲來。
“看著自己設計的珠寶,突然就沒有了成就感。”小呂説到,為了珠寶展,一直在趕設計稿,可能壓力過大,經常熬夜,作息時間也不規律,整個狀態明顯都不太好,各種問題就一下子爆發出來了。
3月1日,小呂在父母的陪同下來到102醫院進行住院治療,放鬆心情,加上藥物輔助,使得他在與抑鬱症的“戰鬥”中再次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而與小呂相比,家住宜興的蔣阿姨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她今年52歲,早已沒有了工作的壓力,可重度抑鬱症卻讓生活變得索然無味。
“沒有精神,起不了床,活在世上真沒有什麼意思。”蔣阿姨告訴記者,自己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病了,2010年時,她就被確診為抑鬱症,之後病情日益嚴重,鋻於她的情況,汪衛華主任還制定了特殊的治療方案。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目前全球有逾3億人患有抑鬱症,約佔全球總人口的4.3%,而我國也有5400萬抑鬱症患者,並且這個數字在近十年裏增長了約18%,預計到2020年,抑鬱症將成為全球第二大疾病。而在醫學上,抑鬱症又稱抑鬱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
抑鬱症距離我們遠嗎?答案是不遠。一次刻骨銘心的失戀,一個親人的突然離去,一次事業上的沉重打擊,都足以讓我們零距離觸碰到抑鬱。而抑鬱總是和抑鬱症有糾纏不清的血緣。
那麼抑鬱症究竟是怎麼産生的呢?事實上,抑鬱症並不是“想不開”那麼簡單,它是內外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生理、心理與社會環境等諸多因素都參與了抑鬱症的發病過程。從理論上來説,任何年齡段都可能得抑鬱症,而青少年、婦女孕期和産後、更年期以及60歲以上的老年人尤其應該引起關注。
“簡單的説,一個人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對什麼事情都不感興趣,還有就是言語動作的減少,而且這種症狀影響他的日常生活,日常工作,以及與人交流,自己感到痛苦,那我們就可以診斷為抑鬱症了。”汪衛華認為,現今社會對精神疾病還有不理解甚至會産生污名化,什麼叫污名化呢,就是一提到精神方面的疾病,大家都極力回避,好像見到洪水猛獸一樣。
事實上,自殺觀念幾乎一直就伴隨著抑鬱情緒存在抑鬱症病人的頭腦之中,抑鬱症病人的自殺率比一般人群高20倍。汪衛華表示,這幾年常州每年都會有三五個人因為抑鬱症而自殺,抑鬱症患者的孤獨與絕望,除了病情影響,還來自於外界的誤解或輕視。與抑鬱症對抗,患者需要的不是周圍人的大道理,而是更多的關愛、理解與陪伴。
“抑鬱症並沒有那麼可怕,它可防可治,但一定要找專業的醫院和醫生。”汪衛華開出的良方是,要讓自己擁有一個敞開的心扉,及時釋放一下自己淤積的侵略性和壓力,這樣才會遠離抑鬱,遠離抑鬱症。即使患上抑鬱症也不應該放棄,應當把抑鬱症看作通向光明的暗影之旅,而不是再把它視為是難言之隱。精神方面的疾病要遠比肉體上的疾病更加折磨人,正確對待精神疾病的方法,不是逃避,而是去積極了解它,勇敢面對它,最終克服它。健康就像陽光,縱有再厚的雲層都能穿透。(韓紅軍 王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