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擔保機構介入,與開發區、銀行簽署“政銀保”合作協議,為中小創新創業企業解決融資難題——去年開始,類似的合作頻頻出現在我省蘇州、無錫等多個地區。延長“政銀企”合作鏈,這種四方風險分擔機制,能否成為破解實體經濟融資難題的新方式?
“政銀企”合作出現缺口
長期以來,“政銀企”合作是地方政府、園區、開發區等解決企業融資難題的主要方式,其中,政府往往採用財政信用背書或風險補償資金的形式,調動銀行的積極性。然而,在當前經濟形勢下,頻繁暴露的風險影響銀行的積極性。大批科技型企業入駐各類園區,由於缺少銀行認可的抵押物,因此陷入融資難題。
芯啟源(南京)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2015年落戶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目前正處於擴大規模階段。公司副總經理侯樹海介紹,很多雙創類企業有好項目、技術,但缺少啟動資金,這筆錢很難從銀行獲得,“提供抵押物”成為企業融資的一大障礙。新港高新園區副主任張海燕告訴記者,高新區內科技型企業較為集中,從金融支持體系的角度來説,銀行現有産品不能滿足科技型雙創企業的融資需求。
省信用擔保公司董事長金維民認為,“政銀企”合作效果並不理想,園區、開發區、鄉鎮和各類孵化器財政實力不強,在銀行面前的議價能力很弱。“銀行的每一步操作都要合規,從上到下有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如果沒有抵押物,那就需擔保機構,而且還要看機構實力,否則想放貸也放不出去。”他説。
多家銀行涌入蘇南小鎮
宜興太華鎮2011年起主打生態旅遊和生態農業。為此,該鎮關閉59家化工企業,所有污水排放企業全部實施統一管理,並修建自來水廠。“做旅遊、做農業需要有大量的基礎設施配套,2011年至2014年,這部分資金投入主要靠市政府投入,但2014年底之後,市級補貼結束,而項目已經招來,發展提速,鎮政府每年需要支出的各項資金不低於1億元,而財政收入僅有五六千萬元。”太華鎮鎮長江峰説,缺口只能用融資來填補。而事實上,2015年前,太華鎮只有兩家銀行。“鄉鎮規模小、融資抵押物少,沒有擔保,銀行又對鎮級平臺融資有限制,所以融資渠道很少。”
作為首家進入太華鎮的股份制銀行,興業銀行與太華鎮的第一次合作就因缺少抵押擔保而流産。“當初看好旅遊發展前景,想到的突破口就是對農業合作社進行支持,但這些合作社也沒有符合銀行要求的抵押、擔保。”興業銀行宜興支行副行長狄松説,當得知南京分行與省再擔保公司合作推出新産品後,自己就趕緊來到太華鎮,先後與8家農業合作社談合作,每家貸款500萬元。他直言,如果不是有省級再擔保機構的介入,銀行想做也難以做到。
隨著省級擔保機構與興業銀行在太華鎮業務的開展,太華鎮又迎來了南京銀行、華夏銀行、恒豐銀行等金融機構。
政策性擔保分擔市場化風險
上月,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與江蘇省信用擔保有限責任公司、中行、建行、江蘇銀行、南京銀行以及浦發銀行等簽署“政銀保”合作協議,首期戰略合作規模為5億元,為開發區內高科技中小創新創業企業解決融資難題。根據協議,園區、擔保、合作銀行約定以6:3:1的比例分擔風險,首期戰略合作規模暫定為5億元。其中,園區建立政府性專項風險補償基金。“擔保機構的介入分走30%的風險,減輕園區政府和銀行的負擔。”金維民説。
從更為寬泛意義來説,政府財政信用的背書、房地産抵押等都屬於隱形擔保。市場具有調節資源配置的作用,當隱形擔保無法滿足新的融資需求時,擔保機構、尤其是政策性擔保機構作用就自然凸顯。“從銀行角度來看,擔保、再擔保是一座橋梁,及時填補了政府、銀行與企業之間的空缺。”狄松深有感觸。
江蘇再擔保集團董事長張樂夫認為,建立“政銀保”合作模式,首先要提高擔保機構的抗風險能力。省再擔保集團在全省構建再擔保體系,吸納市場上六成、約103家擔保機構進入體系,以“風險補償”的模式給予支持。在此基礎上推出的“資源共享、風險共擔、利益共惠”的“政銀保”合作産品,受到7個設區市、8家銀行的歡迎,推出12個分險類小微産品,部分地方政府還建立風險池。更關鍵的是,許多銀行在利率下浮、風險分擔、保證金減免等方面給出優惠,表示出極大的積極性。 (趙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