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當時的共享單車一樣,幾乎是一夜之間,“無人零售”闖入人們的視野。
上月底,國內首個無人便利店“繽果盒子”進駐上海。這個外觀像個大盒子的便利店,佔地面積約15平方米,顧客進門前打開微信掃一掃,通過手機短信實名認證後,門自動打開,之後就可以自助選購、付款。
7月的第二屆淘寶造物節上,無人零售計劃落地,推出無人超市“淘咖啡”線下實體店。這個佔地達200平方米的無人店,實行掃碼進店、自行選購、自動扣款,整個過程,沒有收銀員、沒有導購員、沒有服務員。
無人零售獲得了資本市場的高度關注。一週來,先後有兩家企業獲得融資:創新工場完成對F5未來商店(24小時無人值守便利店)的3000萬元A+輪融資;繽果盒子完成A輪系列融資,金額超1億元,計劃在一年內鋪設5000個網點。此外,娃哈哈也在近日宣佈與深蘭科技簽訂無人店協議。
短時間裏,無人零售火了。國內對無人店的探索已超出傳統零售的範疇,線上線下零售、硬體廠商、科技企業等爭相進入這個行業。業內人士預測,隨著資本的涌入,無人零售有可能成為繼共享單車後下一個爆炸性新型業態。
無人零售,是噱頭還是下一個風口?業界人士對此觀點不一。
“科技的進步正在不斷變革零售業,無人零售是一個無法阻擋的業態。”蘇果總經理陳兵説,蘇果也正在嘗試“無人化”,除了推出自助收銀機等,蘇果目前正在試點“智慧購物車”,消費者用手機掃碼商品後,放入智慧購物車,購物車的顯示屏就會自動顯示放入的商品,購物結束後用手機掃一下購物車即可完成付款。“雖然我們不是純粹意義上的無人超市,但智慧購物車的推出往‘無人零售’方向邁出了一大步。”他説。
南京電子商務協會秘書長楊傑説,在傳統零售模式中,店舖的租金、人力成本以及運營成本等,都是繞不過去的痛點,但這恰好又是無人便利店能夠解決的。例如,無人便利店的電子標簽能通過無線方式遠程讀取、存取大量訊息,除了庫存管理的便利性外,電子標簽還能在商品接近保鮮期時自動發出通知。繽果盒子市場部副總裁王瑩介紹,據測算,一個15平方米、造價約10萬元的盒子,可售賣産品數量和40平方米傳統便利店相當,解決了傳統便利店不斷攀升的房租和高額人工成本兩大難題,整體運營成本不到傳統便利店的15%。
也有業內人士對無人店能否快速複製表示擔憂。陳兵認為,無人零售能否成為下一個風口,主要制約因素在兩方面,一是消費者整體素質,一是如何降低無人店的科技成本。如果消費者素質得不到提升,運營方需要額外投入大量人力去監督、管理,節省人工這一美好願望就會落空。同時,便利店的未來主要在鮮食類的強化,例如蘇果未來推出的社區店,生鮮佔比超50%,而無人便利店在鮮食的銷售、加熱服務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
無人便利店採用的識別技術,運用的RFID(無線射頻識別)晶片技術成本較高,在發展初期並不能減少太多成本。從目前便利店的發展情況來看,也很難在品牌與供應商兩端同時協調加上RFID晶片,因為這需要改造整個供應鏈的軟硬體,沃爾瑪曾經嘗試讓所有上游供應商給商品加上RFID晶片,但最終失敗。
業內人士指出,無人零售店即使有黑科技的光環,也依然屬於零售業,自然也擺脫不了零售業通行的規模效應,在網點不足的情況下,後臺成本是一定的,那麼如何盡可能快地實現複製擴張成為無人便利店能否走出試驗田生存下去的關鍵一步。
客觀來説,無人便利店是傳統便利店進化的方向之一,但目前仍有諸多問題需要解決。無人便利店最終是否能得到普及,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是否真的能創造一種更好的購物體驗,進而為廣大消費者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