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兩口和他們資助的少年索南尖讚。
她叫費箭,誠信經營,退休後帶領數十名下崗工人積極創業,開辦了屬於自己的服裝公司;他叫章熙同,退休前是一名醫務工作者,開朗豁達,他們的小家庭一直信奉“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多年來熱心公益,參與社區義務巡邏,到部隊慰問演出,還幫扶藏族學子走入大學殿堂。
大齡創業帶動下崗人員再就業,做生意不失悲憫之心
1996年內退後,49歲的費箭開始了“大齡”創業。她告訴南京晨報記者,當時交通並不像現在這麼方便,再加上先生章熙同還在上班,樣品的取寄、談業務做訂單都得靠自己。通過一番苦心經營,費箭的服裝工廠逐漸做成了産供銷一條龍的服裝公司,被區裏評為“模範創業基地”,她本人也成了“進步創業明星”。在採訪中,費箭對這些榮譽沒有過多的講述,最讓她開心的是,因為她的創業成功,連帶著解決了幾十名下崗工人的再就業問題,“也有徒弟自立門戶創業辦服裝廠的,有人不理解甚至為我鳴不平,但我真的沒什麼,開業的時候我還特地送匾額祝賀”。
生意做得紅紅火火,但二十多年裏,費箭雖小有盈餘卻並沒有“發家致富”,很多時候她明明是去要款的,最後卻變成支援對方。“有一次去安徽岳西縣,到了以後發現對方剛在醫院做完化療手術,當時我就決定這錢不要了。”留下營養品和水果的費箭默默離開了。“當然支持,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尤其是碰上別人有難處,我們怎麼會為了自己的一點小利益抓住對方不放。”章熙同表示。
自2010年起,老兩口成了回龍橋社區“愛之聲”合唱團的首批成員,常常參與去部隊、養老院的慰問演出,“我們還專門組建了一個微信群。”前不久,費箭在網上看到陜北紅棗嚴重滯銷的消息,第一時間在群裏呼籲大家,積極購買紅棗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幫助陜北的棗農們。“我覺得這是個又獻愛心,又能得到實惠的事,我們把紅棗買過來,總好過棗農拿著紅棗去喂牛羊。”費箭説。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幫助藏族學子走進大學校園
最讓費箭和章熙同感到快樂的是他們與青海格桑花少年索南尖讚的結緣。有一次,一位離休老幹部找到費箭,要訂做四百床被子。在交流中,費箭和章熙同得知原來他們訂做被子是為了寄給一個叫格桑花助學基金的慈善組織,再由這個組織將物品捐贈給青海省的貧困藏民。這件事讓費箭很受觸動,她和先生商量後,決定一對一幫扶那裏的孩子。
他們隨機選擇的幫助對象叫索南尖讚,是個有些內斂的藏族男孩。尖讚的父母在他3歲時就離婚了,他自小只能跟著奶奶生活,由於經濟窘迫,難以負擔學費,尖讚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以後,即將面臨輟學。費箭在了解到情況以後,主動提出要幫助他完成高中學業。匯錢寄物仍然讓老兩口覺得不放心,他們想知道尖讚真實的生活,於是2015年,年近七旬的老兩口克服高原反應,毅然去青海看他,“尖讚第一次見到我們還很羞澀,只敢躲在別人身後偷偷看我們”,但是一段時間的朝夕相處,這對來自千里之外的爺爺奶奶讓這個藏族少年感受到了滿滿的善意。去年,老兩口還特地把尖讚接到南京家裏住了十幾天,那是他第一次離開家鄉去感受外面的世界。如今,索南尖讚已經是青海師範大學的一名學生了,“他的志向是做一名老師,以後回到家鄉,將所學的知識回饋社會”。
除了尖讚,兩年前的青海行,老兩口在當地又捐助了一名藏族女孩,並一直和她保持聯繫,甚至為女孩的父母買衣服寄過去。
◆採訪手記
初心不忘,流年不負,費箭和章熙同兩位老人自中學相識,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也未曾改變他們做人的初衷和原則。在與兩位老人的交談中,他們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讓我印象深刻。雖然如今他們已經退休,可對生活的熱情並未散去,一直在以行動向這個社會投以善意。費箭説:“如今,我每週都會帶著孫女在社區裏巡邏,除了想發揮餘熱為社區做點貢獻,也想通過自己的行動,給孫女做一個榜樣,教給她要從小做有正能量的事。”熱心待人,與人為善,是記者在兩位老人身上感受到的最樸實也是最真切的品格。
同時,從他們的笑容裏,我也真正體會到何為“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祝他們幸福,就像章熙同老人説的:“我們已經攜手走過了42年了,期待金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