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常州“逐項銷號”推動環境問題深入整改 90件信訪舉報“件件有落實”
“中央環保督察組去年入駐江蘇期間,共向常州市交辦90件環境信訪舉報案件。截至目前,信訪問題已基本完成整改。”新華日報記者7月12日從常州市了解到,常州市不僅對中央環保督察交辦件高度重視、及時整改,還結合“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逐一梳理、逐一過堂,去年下半年至今,已關停化工企業88家,關閉畜禽養殖場戶2395家。
一條一條整改
一項一項銷號
新華日報記者在常州太湖流域污染防治重點河道——武進港、太滆運河、漕橋河採訪時了解到,水質有了明顯改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5月,3條入湖河道除漕橋河的氨氮和總氮略有超標外,其餘2條均已達到2017年度省考核目標,竺山湖未出現藍藻大規模聚集現象。
去年,常州市在收到中央督察組交辦案件後立即行動,對61家企業的環境違法行為立案處罰,罰金共計828.561萬元,對105家企業責令停産整改,對5家企業實施關停取締,向公安部門移送3起案件。
常州市專門成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工作領導小組,對中央環保督察反饋的17條意見逐條進行分解落實,逐項制訂整改措施,確保反饋意見一條一條整改,一項一項銷號。每一條整改事項都明確了整改時限、整改目標和整改措施。此外,對各地的整改推進工作“回頭看”也即時啟動。
高科技“治氣”
依法依紀治人
新華日報記者注意到,在90件交辦案件中,一半以上的案件與大氣污染有關。作為常州市最大體量的化工園區,常州濱江經濟開發區內居民對異味投訴較多。針對廢氣的有組織排放,常州濱江經濟開發區計劃今年內在23家企業的排放口設置24小時廢氣監測系統,目前已有6家企業完成安裝並聯網;在園區重點企業廠界設置50套分佈式環境監測探測儀,在化工園區周邊設置3座大氣自動站,形成廢氣全方位監控體系。
與此同時,常州濱江經濟開發區購進德國進口的流動式廢氣監測車,能第一時間監測到氣體狀況並識別廢氣因子。今年6月24日,常州市新北區圩塘集鎮出現大面積異味,常州濱江經濟開發區環保安監局展開緊急排查,僅用3小時就將異味源鎖定在江陰市璜土鎮石莊化工新材料産業園內的一家PET廠內。
通過“督企”“督政”兩手抓,常州建立了嚴格的督促檢查制度、考核評價制度、獎勵懲戒制度。常州市紀委、監察部門成立環保督察專項問責工作小組,緊盯跟蹤環保領域違紀違法問題,對突出問題強化督辦,對信訪問題屬實和基本屬實的,依法依紀進行問責、追責。截至6月29日,常州市共對中央環保督察期間90個交辦件涉及的63人進行責任追究,其中約談25人,通報批評5人、降薪3人、調崗2人、行政處分及罰款5人、誡勉談話15人、黨內警告1人、黨紀處分7人。
減少化工落後産能
擴大生態紅線區域
“以往在查處一些環境污染問題時,各部門間存在聯動不暢的問題,現在只要涉及到環保的事,不用政府牽頭就形成了行政合力。”常州市環保局大氣污染防治處處長丁洪澤和水環境監督管理處副處長張偉告訴記者。
目前,常州村級以上的2729條河道和所有湖泊由市、區、鎮、村四級河長認領。針對不同河湖功能特點以及存在問題,由河長牽頭組織編制工作清單,制定年度任務書,提出時間表和路線圖,有序組織實施。編制河長工作手冊,規範河長巡查、協調、督察、考核和信息通報等行為。對巡查發現、群眾舉報的問題,建立“河長工作聯繫單”,及時進行交辦和督辦查辦,確保事事有著落、件件有回音。
新華日報記者了解到,常州市正在逐步推進減少化工落後産能工作,計劃2018年底前關停354家化工企業,1—5月已關停化工企業88家。常州市263辦公室專職副主任周忠華介紹説,截至6月25日,常州市區PM2.5平均濃度54.2μg/m3,同比2016年下降12.7%。今年1—5月,常州33個“水十條”考核斷面有31個達到年度考核目標,達標率93.9%;竺山湖水質處於Ⅳ類(不計總氮),與去年同期比較,竺山湖總磷、總氮、氨氮濃度分別下降3.6%、35.8%、12.9%,未出現藍藻大規模聚集現象。全市生態紅線區域由原來的13個類型32片調整為10個類型30片,一、二級管控區910.54平方公里,相比調整前增加4.83平方公里,佔全市國土總面積的2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