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江蘇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上,省政協報送的《關於聚焦富民持續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準的調研報告》,作為會議參閱材料印發,受到與會同志的好評。
這一匯集了民智、堪稱“精雕細琢”的調研報告,是江蘇省政協緊扣富民增收主題,經過近2個月深入調研,數易其稿形成的。在此基礎上,省政協又召開常委會議,討論通過同主題的建議案,提出了7大類23項富民增收的具體建議。江蘇省委書記李強,省委副書記、代省長吳政隆先後作出批示,予以充分肯定。
把履職建言錨定在“富民坐標”上
“高水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直接、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廣大老百姓的富裕程度和富裕品質。”江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聚焦富民”,將“富民”明確為今後5年江蘇必須打贏的主攻仗之一。
“打好‘聚焦富民’主攻仗,促進城鄉居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是省委、省政府今年的中心工作,也是省政協履職的重點。省政協要通過深入調研,全面了解各地富民增收工作的現狀、存在困難和薄弱環節,為助推省委、省政府‘富民增收33條’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貢獻政協的智慧和力量。”江蘇省政協主席蔣定之説。
4月1日,省政協黨組向省委報送了《省政協關於開展“聚焦富民持續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準”專題調研的請示》。當天,李強書記就作出批示,高度肯定這一調研,並要求省政協在今年6月省委全會召開前將調研形成的建議報送省委。
為提升調研效果,省政協組織相關調研人員開展政策學習。一方面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實現共同致富的重要講話精神,了解全國面上的情況及各地的經驗做法;另一方面認真學習省委、省政府“富民增收33條”等文件精神,加深對省委、省政府這一決策現實意義、科學內涵、目標任務的理解。同時,省政協還專題聽取省委農工辦、省發改委、省民政廳等部門的情況通報。經過認真細緻的分析梳理,最終確立了創業致富和職業培訓、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精準扶貧脫貧、提高公共服務水準、重點群體的增收致富等子課題,力求調研與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無縫對接”。
4月中旬開始,省政協黨員負責同志分別帶隊,分成5個小組,赴省內12個設區市和部分縣區進行專題調研。同時,省政協辦公廳組織13個縣(市、區)政協開展協同調研。
田間地頭、工廠車間裏聽民意
在句容市後白鎮西馮村,蔣定之主席與當了20年村支書的李治順談得很專。李治順説,目前全村90%以上土地都種植草坪苗木,形成48支專業鏟草坪隊伍,120多人的農民經紀人隊伍,同時帶動周邊8個村社農戶種植草坪苗木3萬餘畝,解決數千人就業。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24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3萬元。自己家的6畝草坪、4畝苗木去年收入也在10萬元以上。
“找到一條致富路,形成一個産業特色,打出一個好品牌,村民的錢袋子就能鼓起來。”看著欣欣向榮的村容村貌,蔣定之説。
近2個月的時間裏,5個調研組奔波數千里,足跡遍佈田間地頭和工廠車間,面對面聽取專家學者、基層幹部和老百姓的心聲。
蘇州納米城簽約落戶180多個項目,初步形成了納米新材料和微納機電製造(MEMS)兩大企業集群。納米城的區域人才聚集和輻射效應,鼓起了蘇州人的“腰包”。去年蘇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別為8%、8.3%,均高於同期7.5%的GDP增速。“轉型升級是推動富民增收的重要抓手,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一環。”省政協有關領導在考察納米城時提出,要把富民的著力點放到産業與人才結構的轉型升級上,既要重視傳統的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更要重視新經濟、新産業、新業態、新主體的培育與發展。
“南通家紡微供市場是通州區農村致富的重要載體。微供市場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對入駐商戶提供兩年代繳相關稅費、免收物業費等政策優惠。目前已集聚商戶320多家。2016年銷售額達150億元,吸納家紡電商企業3000多家,從業人員近萬人,直接解決就業5000多人……”市場負責人介紹的這組數字,讓委員們很受啟發。他們提出,要營造創業氛圍,降低創業門檻,提升創業層次,完善創業政策,讓更多的人走上創業路,實現致富夢。
匯集民智為鼓起百姓“錢袋子”獻良策
千里調研,最終目的是總結江蘇省各地富民增收的實招、硬招及成功經驗,同時針對存在的困難和薄弱環節,匯聚富民惠民的“三十六計”。省政協組織力量認真起草專題調研報告,並召集省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和專家學者座談,徵求對調研報告的意見建議,最終形成建議案。
江蘇省創新活力強、創新成果多,有著天然的創新天賦與基因。如何掀起創業富民熱潮,推動“打工經濟”轉變為“老闆經濟”?調研報告和建議案提出,應加快培育大學畢業生、留學回歸人員、科研人員、返鄉農民工4支創業生力軍,著力推動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調動和激發民間創業活力,加大對創新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擴大創業補貼範圍、創業擔保貸款額度,優化創業服務簡化審批手續。
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延長農業産業鏈,是推動農民致富的有效途徑。委員們提出,要以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挖掘利用資源稟賦,突出有機、生態、綠色、安全等。大力發展高效設施農業,發展創意農業,打造一批主題創意農業園。推進智慧農業建設,推動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産、經營管理等各個環節的推廣應用。抓住“互聯網+”的機遇,鼓勵電商、微商擴大銷售領域,拓寬銷售渠道。著力推進農村産權制度改革,激活農村“沉睡”資産,推動農民的“資源”向“資産”轉變。
補齊扶貧脫困短板,確保小康路上“一個不少,一戶不落”。調研報告和建議案提出,要推動幫扶政策精準落地見效,抓好産業扶貧這一根本之策,著力解決“支出型”貧困難題。“對那些確實沒有勞動能力、又沒有其它經濟來源的貧困戶,要採取個性化措施,把低保、救助等兜底的政策和資金,精準地落實到他們頭上。”
“‘聚力創新、聚焦富民,高水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省的奮鬥目標,我們一定要起而尋策,細辨、明辨、思辨各地實情,及時析態勢、增動力、拓路徑、謀實招,助推富民增收取得更大成效。”蔣定之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