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考慮到受贈、受助者的內心感受,真的不是可有可無的事。
如果把大張旗鼓、大力倡導投身慈善事業,稱作是“高調”。那麼,不讓受贈、受助者産生不安感、壓迫感,就是慈善的“低調”了,也就是那種十分自然的“潤物細無聲”。
新的一學年已經開始,蘇州市姑蘇區的387名困難家庭學生共收到了助學款65.56萬元。和往年不一樣的是,今年姑蘇區的助學款發放工作十分低調,沒有舉辦任何一場集中發放儀式,困難家庭的學生們“靜悄悄”地收到了助學款。應當説,在做慈善的時候,能夠換位思考,顧及受贈、受助者的內心感受,不損害他們的自尊心,不給他們“貼標簽”,這是慈善事業的一種進步。
因為,從捐贈者的角度來看,純粹意義上的捐贈,不是為了受贈、受助者的日後報答,也不是為了博個好名聲,而是為了“贈人玫瑰,手留余香”。所以,從形式上來看,舉辦發放儀式,非得讓受贈、受助者“拋頭露面”,説一些“感謝”之類的場面話,本來就是多此一舉。
也許有人會認為,如此強調讓受贈者沒有壓力感,是不是有點小題大做了?其實不然。充分考慮到受贈、受助者的內心感受,真的不是可有可無的事。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受贈、受助者真的“寧可不接受資助,也不願意拋頭露面參加發放儀式”。
做慈善最重要的是要發自內心,讓它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一件讓自己開心、讓別人快樂的事情,而不是一個任務,或是一種別有所圖。很顯然,讓受贈者沒有壓力感,也是慈善應有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