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兩次政府貼息貸款雪中送炭 大學生創業項目“起死回生”
7年前,東大研究生馮宏星和4個小夥伴開始了創業之路,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造出船舶通信導航設備,打破進口産品壟斷。
7年來,馮宏星的團隊遭遇了研發、推廣、資金等重重困難,甚至一起奮鬥的小夥伴也因對前景缺乏信心而離開團隊,“是市人社局的兩次大學生創業貸款讓我們起死回生,不僅度過了初創期現金流缺乏的困難,更讓團隊小夥伴重拾自信。”
如今,馮宏星的創業風生水起,去年銷售額超過1500萬元,並一舉獲得600萬元的風險投資。
放棄讀博,創業造國産船舶通信導航設備
馮宏星出生於1987年,2008年成為東南大學通信專業碩博連讀的學生。2010年3月,他進入提前攻讀博士的階段。然而,與同學卓維平一次對話改變了他的想法。卓維平把海員親戚給他的難題拋給馮宏星:“為什麼目前國內商船上用的通信導航設備絕大多數是從日本、韓國或歐洲進口的?”
馮宏星了解到,這是因為船舶通導行業非常專業,做通信、信息系統的專業人士很少觸及。他決定,放棄繼續讀博的機會,與卓維平一起,又找了3個東大的研究生,5人團隊開始創業。
啟動資金300萬元,是5個小夥伴找家人和親戚借來的。他們最初租了校東宿舍區一個10平米的小屋作為研發場地。2011年夏天南京大雨,場地淹了水,他們唯一一台電腦也被淹壞了。直到2012年,他們才拿出第一款産品。
30萬元貼息貸款,支持首筆訂單賺了100多萬元
“幾個大學生折騰出來的産品,市場上根本不認可。我們找了一家研究所進行海上測試。1年後,穩定的通信品質讓對方心服口服,下了第一筆訂單。”馮宏星説。
當時,整個團隊正面臨生死存亡的境地:300萬元啟動資金已經全部花光,如果要完成訂單,必須還要投入七八十萬元。團隊中一位小夥伴決定放棄,因為,當時他面臨畢業,杭州一家公司承諾給他一套房。
小夥伴的離開,讓整個團隊的士氣陷入低谷。馮宏星告訴記者,在一次活動中,他聽説市人社局有專門針對大學生的創業擔保貸款貼息,就去諮詢。很快,人社部門工作人員就來創業現場考察了。“當時,我心裏特別沒底氣,因為整個創業現場亂七八糟,倉庫、研發、銷售都擠在一個辦公室裏。”馮宏星説,讓他沒想到的是,通過交流,這位工作人員覺得這是個幹實事的團隊,決定批准通過這筆貸款,由政府貼息。他找了5個人做擔保,有親戚、有東大的老師。
一個月後,30萬元貼息貸款到賬。馮宏星和小夥伴們又找親戚朋友借了一些錢。這一筆,他們賺了100多萬元。
50萬元“綠色通道”貸款,助力銷售額翻番
對於初創期的企業來説,錢一直都是缺的。
2014年—2015年,南京市人社局在23所在寧高校、10所園區開通了創業擔保貸款受理直通平臺,直接接受校區、園區內大學生創業貸款申請,對創業能力強、創業計劃可行性高、誠信度好的大學生創業者或創業團隊,免除反擔保手續。
馮宏星説,當時,公司年銷售額已經超過400萬元。兩年前申請的30萬元擔保貸款面臨到期,急需現金流繼續開拓市場,他就向母校東大提出申請。這一次貸款非常順利,南京市人社部門將額度破格提升到50萬元,還是由政府貼息,且走的是貸款“綠色通道”,不需要擔保人,所有貸款風險由財政承擔。
這筆資金讓這個年輕的創業團隊再次騰飛。2015年,公司銷售額超過800萬元,2016年,銷售額飆升至1500萬元。
9月24日,在南京高新區東大科技園D棟,馮宏星正在一樓盯著一批産品看測試結果。這批訂單是數字漁業對講機,500個産品下周將發往浙江舟山。馮宏星説,目前他們的産品已有8款,全都是自主研發的,好用還便宜,目前市場銷路都不錯。
馮宏星説,創業的成功,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尤其是第一筆貸款,讓整個團隊小夥伴重拾了創業信心。無論今後走得多遠,他都會記得創業初期的這筆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