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以上的企業與上海有合作,30%的高層次人才、40%的創投風投機構從上海引進,70%的農副産品供給上海……一組數據説明瞭南通與上海熱絡的經濟聯繫。
比數據更生動直觀的,是行走南通時,隨處可見的上海元素。
金秋時節,南通市北新城內一片盛開的向日葵花海驚艷了通城。這花海背後,是上海建設者的匠心。
2011年,上海市北高新集團與南通國投合作,計劃總投資500億元,在港閘區5.2平方公里土地上,建設一座集生態居住、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産業于一體的現代化新城。
新城的管理團隊全部來自上海。他們在“白紙”上落下的第一筆是做生態。委託國際知名公司規劃設計,電網全部入地、雨污實施分流,高標準建設水系、道路、綠地、慢行系統,並在暫不開發的土地上,種上大片的向日葵、波斯菊等觀賞型植物。
好生態,給這片遠離市中心的土地帶來了令人驚訝的人氣——已集聚企業120多家,長江智谷科技園、長江北城科創園、牛津(南通)創業園等孵化器相繼進駐,64幢辦公別墅一推出,就引來南京郵電大學南通研究院、浪潮信息等56家企業上門簽約……規劃起點“高”,産業導入“新”,服務配套“精”,如今已引進企業近百家,總投資額超過200億元。
打破行政壁壘接軌上海,南通一直是“急先鋒”。在南通,像市北新城一樣擁有上海“血統”的園區就有7座,具有上海“基因”的企業更是數不勝數。
上海聖德曼鑄造海安有限公司一期産量已超上海老廠,二期工程又開始加緊建設;2004年落戶如皋的上海“雙錢輪胎”連續增資擴産,今年把過去在上海的進出口業務改在如皋……與此同時,大批南通企業紛紛南下,在上海建立研發、銷售中心。
市場之手力量澎湃,政府之手積極呼應,滬通正加速演繹互通。江蘇最近提出的“1+3”功能區戰略,和5月份江蘇省政府批復的《南通建設上海大都市北翼門戶城市總體方案》一起,再次把南通推到了接軌上海的風口上。
“南通接軌上海是兩情相悅。”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何建華認為,上海總體規劃是到2040年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面臨著疏解非核心功能、控制人口規模、緩解環境壓力等諸多問題,兩個城市完全可以實現優勢疊加式對接,合作共贏。著名經濟學家洪銀興更是認為, 南通完全可以與上海實現跨江同城化,成為上海大都市的副中心。
讓江海明珠與東方明珠交相輝映。接軌上海,南通在新起點上吹響了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