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江寧探索農村廚余垃圾就地資源化 剩飯剩菜發酵變肥料
剩菜剩飯、菜葉果皮等廚余垃圾,投入地下漚肥池,經過1個月左右的物理髮酵,變身有機水肥,免費供村民澆灌農作物。南京市江寧區淳化街道馬場山村通過這種方式,每天收集處置附近村莊産生的廚余垃圾約300公斤。南京日報記者11月8日從南京江寧區城管局獲悉,這是該區廚余垃圾就地資源化的一種新探索,下一步計劃在淳化街道每個社區配套建設2個漚肥池。
2017年以來,南京市江寧區淳化街道在集鎮範圍及周郎社區、濱淮社區開展了農村垃圾分類試點工作,目前累計已有600多戶農村居民家庭參與。11月8日上午,南京日報記者在周郎社區周郎橋村看到,每隔三五戶民居就有黃、綠兩隻大垃圾桶。農家樂及村民家庭産生的剩菜剩飯、過期食品、菜梗菜葉、瓜果皮殼、茶葉渣等廚余垃圾,投入綠色“廚余垃圾”桶;一次性筷子、塑膠袋、餐巾紙等不可回收的垃圾,則投入黃色“其他垃圾”桶。“保潔員每天都會清運桶裏的垃圾,‘其他垃圾’集中收運後送往垃圾焚燒廠,‘廚余垃圾’用密閉車送往馬場山的漚肥池。”江寧區城管局環衛科副科長許家榮介紹。
在馬場山村田間的再生資源處理中心裏,南京日報記者看到了用混凝土砌成的廚余垃圾地下漚肥池,不打開蓋子幾乎聞不到異味。據介紹,這個由三格組成、佔地約40平方米的池子,每天最多可處理約300公斤的廚余垃圾,目前已實現滿負荷運行。
現場,保潔員打開第一個池上的蓋子,將收運的廚余垃圾倒進長3米、寬3米的入料池中。“先在入料池進行第一次發酵。”淳化街道市容辦副主任孫冬祥介紹説,存放約兩周後,拉開閘門,將入料池的廚余垃圾排往發酵池(第二個池),再次發酵約兩周。經過池內60多攝氏度高溫物理髮酵之後,廚余垃圾最終會變成水肥流入出料池(第三個池),“周邊農戶可以自行來取肥澆灌。”他指指旁邊的菜地。田間,蘿蔔、青菜綠油油的,長勢喜人。
“建設漚肥池,是開展農村廚余垃圾就地資源化,投資最少、最簡便易操作的一種方式。”江寧區城管局局長許守江説,漚肥池不可能解決所有廚余垃圾的資源化利用,城區廚余垃圾處置仍然要依靠建設規模化的末端處置設施,但在有條件的農村,漚肥池的方式值得推廣,“垃圾分類、垃圾減量和資源化利用,需要多元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南京日報記者了解到,除了馬場山村已投用的漚肥池外,淳化街道周郎橋村附近近期也建成了一個漚肥池,下一步,街道計劃在每個社區均配套建設2個漚肥池。
據悉,考慮到農村家庭住房面積、使用空間較大,除其他垃圾、廚余垃圾之外,目前淳化街道還通過宣傳,鼓勵居民將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進行分類儲存,平均每半個月由企業上門回收,並開展積分兌換日用品的活動,受到村民們的普遍歡迎和積極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