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音樂會《和平頌》、話劇《殤城》祭奠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回望歷史,是為更好地面對當下

1213根祭奠燭火點燃,交響樂團、合唱團、詩朗誦、多空間影像共同演繹和平主題,用莊嚴、宏大又藝術的方式祭奠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 實習生 陳 儼 新華報業視覺中心記者 萬程鵬攝
11月21日晚,南京藝術學院南廣場,1213點燭光閃爍,巨幅LED影像與近千平方米3D建築投影交相輝映。在莊嚴肅穆的氛圍中,南藝交響樂團、合唱團300人的巨大陣容出場,交響樂、合唱、詩歌朗誦交織交融,共同演繹和平主旋律。
今年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歷史事件發生80週年,為了祭奠南京大屠殺30萬遇難同胞,在反思歷史的同時更好地面對當下,由南京藝術學院師生原創的“和平頌——多媒體音詩畫交響音樂會”昨晚5時30分在南藝南廣場奏響。
本場音樂會由江蘇省委宣傳部、南京藝術學院主辦。音樂會分為《安魂曲》選段、配樂詩朗誦《祭奠與和平》、原創多媒體交響合唱《和平鐘聲》等三個部分。作為音樂會的主體部分,原創多媒體交響合唱《和平鐘聲》由南京藝術學院院長劉偉冬教授作詞,莊曜教授作曲,作品採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和南京棲霞寺的鐘聲,以現場裝置鐘的敲擊進行回放,四個樂章圍繞“鐘聲”展開。莊曜告訴《新華日報》記者,鐘聲包括血色鐘聲、祭悼鐘聲、警示鐘聲、和平鐘聲,“層層推進,正是為了從歷史與哲學層面反思戰爭!”
19時30分,肅穆的鐘聲在南藝實驗劇場響起,在這裡,2017江蘇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大型原創話劇《殤城》震撼上演。幕布拉開,在悲劇發生過後的整整第八十個年頭,七個在當年的血腥屠戮中倖存下來的靈魂依舊徘徊,久久無法走出傷痛。隨後,時間閃回至1937年冬,七位逃生者在女教師程素華家的地窖中不期而遇,圍繞著一位日本醫生野山的“殺”或“留”,種種國恨家仇,有尊嚴地死去和茍且偷生,以及愛情與仇恨、熱望之間的衝突糾纏讓戲劇的張力得以最大化地凸顯。
台下的一位南藝學生深受觸動:“這部戲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不是單純地書寫民族災難,而是透過不同人的視角反復地拷問這段歷史。其實,戰爭從一開始就註定沒有贏家,它是對整個人類尊嚴的冒犯。是記住仇恨,還是在銘記歷史的同時堅定對人性的信念和對光明的嚮往?《殤城》提出了很有價值的問題。”
這份對歷史和當下的反思,正是參與創排這部劇的南藝領導和老師試圖呈現的東西。南藝影視學院戲文係副教授、《殤城》編劇之一趙莉莉告訴記者,自兩年前院長劉偉冬提出創意之後,編劇們對劇本進行了反復打磨。“戰爭很難簡單了結。對倖存者而言,創傷和痛苦永遠伴隨;對遇難者來説,生命戛然而止,靈魂卻無法安寧。對待戰爭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它不要發生。”
《殤城》在表現手法上做了更多的開拓。不同於以往同類題材作品單純再現悲慘現實的現實主義筆法,該劇通過“史實”和“靈魂”、“當年”和“當下”等不同時空的寫意對話,探討人性的複雜和艱難抉擇,戰爭帶來的殺戮與殘酷,傷害帶來的仇恨與寬容和歷史帶來的遺忘與警醒,取得了很好的表現效果。為了排演這部劇,從10月2日進場排練起,演員們每天工作8小時以上,有時甚至連續十幾個小時“摸爬滾打”。該劇導演、南藝戲劇研究所所長錢態教授介紹説,劇組專門找來大屠殺紀錄片給演員們看,還帶著他們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參觀。在這個過程中,演員們對歷史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呈現感”越來越接近劇本的要求。“這對學生來説既是一次愛國主義教育,也促使他們對戰爭與和平進行反思。”
在南藝院長劉偉冬看來,回望歷史是為了更好地面對當下。“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對這段慘痛的歷史,我們不應該在悲慟控訴中止步不前,而是嘗試站在80年後的今天,站在全人類的角度反思戰爭,祈禱和平。這既是該劇試圖開掘的東西,也是這個戲創排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