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雨花臺區系統籌劃、整體提升,以群眾滿意為依歸—改造老舊小區 打磨精品工程

1月2日,普德村路沿線片區整治工程已經進入收尾期,道路兩側面貌煥然一新。新式“摩天輪”立體停車庫,解決了沿線居民停車難問題。馮芃 攝
南京雨花新村片區始建於上世紀70年代末,是雨花臺區建設年代最久、面積最大、人口最密集、改造難度最高的老舊小區群。2017年初,該區將其列入“攻堅”目標,基礎設施陳舊、停車難、無物業管理、公共服務缺失等老舊小區的共性難題被一破解,打造了城市精細化建設管理的精品工程。
系統籌劃、整體提升,打磨老舊小區改造精品工程
把車停在20米高的天上是什麼感覺?剛剛過去的元旦,雨花新村普德村的居民就體驗了一把。在普德村路右側的一處空地上,5組循環式立體停車庫像小山一樣聳立,把車開進“山腳下”的車位,立體車庫像摩天輪一樣呈橢圓形轉動,不一會兒就把車送上了近20米高的天空。取車時,只要在電腦上輸入對應的車位號,愛車便自動轉到底部,不到一分鐘就取車完畢。
“這種立體車庫,兩個地面車位的面積能停12輛車,停車難問題大大緩解。”家住普德村128號的楊先生高興地説。
雨花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是南京市首個建在老舊小區中的“摩天輪”式停車庫,由該街道引進社會力量,利用拆違後留出的空地建設。在普德村路沿線,這樣的立體停車庫計劃建設18組,車位將達230個。在車位增多的條件下,有關部門逐步取消原有路面車位,釋放空間用來設置非機動車道、人行道等,逐步實現人車分流,改善了街巷支路的通行能力和行車秩序,提升了老舊小區的居住品質。
以人為本、系統籌劃;整體改造、打磨精品。這不僅是普德村路片區改造的具體做法,也是雨花臺區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工程普遍奉行的準則。去年初,該區區委、區政府對老舊小區改造工作進行總體部署,要求始終從回應老百姓關注的“熱點”、切實解決舊城“痛點”、提升老百姓生活品質出發,立足於系統改造、整體提升、長久效應,打造精品品質,實現老舊小區公共服務功能的有效提升,受到群眾普遍稱讚。
聚焦“痛點”,圍繞居民需求,推進環境綜合整治
從道路入口開始,施工單位完善遊園小廣場,清除不合理的臺階和路牙,方便中老年人休息聊天、跳廣場舞;小學、幼兒園區域增設長廊和休息區,為接送孩子的家長提供休息設施;增設路燈系統,結束長達40年的黑路歷史;強弱電下地,消除“蜘蛛網”對天際線美感的破壞;完善道路功能,增設人行道,保障老人、孩子的安全;小區內拆違騰出的空間,建設非機動車停車棚、休閒設施、群眾運動設施、綠化等,大力改善生活環境;結合後山遊園建設,開闢連接二化機、能仁裏片區的通道,進一步分流高峰時段的人流;增設監控系統,確保社區安全無死角……
普德村路環境綜合整治工程,聚焦“痛點”,圍繞“人性化”,從居民實際需要出發,不搞“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最終贏得居民點讚。
不僅如此,雨花臺區和雨花街道還以普德寺復建為契機,努力彰顯老舊小區文化底蘊。根據片區內有一所小學、一所幼兒園以及片區內老人居多的特點,以暖色調為主展開各項設計,突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傳統道德精神與“普德”相呼應,讓居民置身社區中,就能感受深厚的文化氛圍。
建管並重,精細管理,確保整治改造成“民心工程”
“我們要參照新加坡模式,把大樓打造成鄰裡中心,除滿足生活服務需要,還能成為鄰裡交流的好去處!”
“老小區居民商業服務匱乏,去最近的沿街門店都要20分鐘,綜合樓應該建成4000平方米大型超市。”
“社區商業最離不開美食,我們要把品牌美食開進社區……”
作為新建與改造結合、全面提升老舊小區公共服務功能的主要工程之一,雨花新村社區即將迎來全新的社區服務中心大樓。上月26日,14家商業管理公司在該社區的小廣場上路演,“曬”出本公司的規劃設計方案,由台下數百名居民通過微信、選票等形式投票——社區服務中心怎麼建,不由區、街領導説了算,而是居民自己選。
“老小區居民生活品質的切實提升,光靠建硬體還不行,精細化的管理很重要。”雨花街道相關負責人説,讓群眾參與社區服務中心的方案設計,只是引導群眾自主管理、民主決策的一個方面。在雨花新村整治工程實施前後,街道、社區工作人員始終緊緊抓住群眾工作這個關鍵環節,開展了紮實有效的群眾工作,嬴得了片區居民的理解、支持,保證了整治工程的順利推進,確保了老舊小區改造真正成為“民心工程”。
“人民群眾的‘痛點’,是我們民生工作的發力點。”雨花臺區委主要負責人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在雨花臺區表現得非常典型。該區將繼續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抓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攻堅“補民生短板”,使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