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的要義一是“智”,二是“庫”。辦好智庫必須回答兩個基本問題:智庫,如何才是明“智”?如何用“智”而成“庫”?當今中國的智庫建設存在兩個不平衡:“情商”高於“智商”,活力大於實力。具體表現為積極性高,聲勢大,成果多,但高水準的建構和高層次的謀劃不夠。如何既有高情商,又有高智商;既有活力,又有實力,是智庫發展必須突破的難題。
“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歷史上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獻策是影響最為深遠的智庫範例,它確定儒家在百家思想中的主導地位,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建立核心價值觀的一種努力。然而有待嚴肅反思的是,為何這一努力最後卻導致魏晉隋唐深刻而漫長的文化危機?深刻教訓在於,兩漢“獨尊儒術”的注經成為謀取功名利祿的工具,孔孟儒學中“內聖”與“外王”貫通的兩大世界分裂,宏大高遠的理論建構被片面的經世致用的應時之策替代,導致精神世界的淪落與失落。
基於這樣的認知,“道德發展智庫”以“高遠”服務,服務“高遠”為頂層設計,確立用“智”的理念和成“庫”的戰略。
“道德發展智庫”的用“智”理念以“高端、長遠、協同、國際對話”為“10字方針”。“高端”的要義是智庫成果必須“拿得出,用得上,留得住”。“拿得出”是智庫成果經得起學界與政界的雙重檢驗,在任何背景下都“拿得出手”;“用得上”是對領導理念的形成和戰略制定具有“邊際效益”,而不是領導理念的詮釋與宣傳;“留得住”是經得起時間考驗,能成為學術、學科和社會發展的積累。“長遠”是以理念、理論、戰略為著力點,不囿于就事論事的應時之策,以國情研究生根,智庫成果開花,理論建構結果,在前沿與熱點中堅持“前沿優先”。“協同”的要義一言概之:“有核心,多學科兵團攻關”。“國際對話”的真義,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走向世界”,而是尋找國際智慧支持與國際話語權。
成“庫”的總體戰略是“智庫建設—學科建設—團隊建設”三位一體。在智庫建設中倫理學核心團隊實現了學術上的轉型與升級,不斷建構理論研究、實證研究、實驗研究、智庫研究的四位一體能力。在協同研究中新的學科不斷的建構和發展,如道德國情調查團隊、實驗倫理研究團隊、理論研究團隊、老齡倫理研究團隊、醫患關係與生命倫理研究團隊等,每個團隊都有多個國家項目做支撐。作為團隊建設的總體性謀劃與成果,是“道德國情與道德哲學前沿”創新團隊的建設,發展出道德國情研究的“立地”,與道德哲學前沿研究的“頂天”一體的素質與能力。
智庫建設以來,主要探索及其成果表現于“四個一”的努力:建立一套倫理道德發展數據庫、信息庫、訪談庫;形成一批基於道德國情的前沿性智庫成果與學術成果;建立一個測評體系,即《江蘇道德發展測評體系》;進行一次大學生思想道德與人文精神教育教學的改革試驗。當然,智庫還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如顯示度不夠,要報類成果不夠突顯等等。同時也有許多難題有待進一步探索,如:人文科學類的智庫如何建設,如何評價?智庫到底如何顯示和證明自己,智庫研究是否主要甚至只是為了領導的一個批示?黨報黨刊上的理論宣傳文章如何避免“葡萄糖轟動效應”?如何志存高遠而又不好高騖遠,鼓勵出高水準智庫精品?智庫如何防止繁榮背後的浮躁,以免使紛至遝來的智庫報告成為對領導的干擾甚至騷擾?等等。這些難題的探索和解決,將對智庫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