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南京理工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澤山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侯雲德共同獲得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火藥雖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但近代以來,在火器的應用上中國卻一直落後於西方。被戲稱為“玩火院士”的王澤山,一生專注于研究火炸藥,突破了多項世界性瓶頸,讓中國火炸藥技術重回世界之巔,為國防武器裝備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在埋頭耕耘六十載之後摘得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桂冠,王澤山可謂實至名歸,當之無愧!
最高科學技術獎有多牛,獲獎的科學家有多牛?普通人很難從專業角度理解,但通過言行舉止,我們可以領略到這位老院士的學術定力和治學精神。對比當下浮躁嘈雜的學術環境,王澤山的樸素、嚴謹、堅持就像一股清流,帶來久違的感動,讓人不禁見賢思齊。
和李小文等布衣院士相似,王澤山的個人生活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他對生活的需求簡單到了極致,只有唯一的一套集資住房,一輛10萬元出頭的車開了10多年,幾乎從來不參加社交活動。正因為王澤山將所有空余時間用來思考,甘於寂寞,肯下笨功夫,他才擁有了“三倍于常人的工作時間”,才能突破一個又一個世界級的難題。這種單純和堅持,正是當下學術界缺少的真性情,是做學問應有的態度。
在立言立行、詮釋院士風範外,王澤山更令人動容之處,在於他的家國情懷和赤子之心。“沒有國家的強大,就沒有個人的自由。”報國強國是他奮鬥的信念,“國家需要”就是他的畢生追求,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他用腳寫在大好河山上,用手刻在一份份數據和一項項研究成果上;最終,也變成彪炳功勳,記錄在中華民族的史冊上。
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首艘國産航母下水、墨子號完成量子糾纏實驗、可燃冰開採、國産大客機C919首飛、第一台光量子計算機誕生……2017年,一大批在世界上叫得響、數得著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亮相。這些中國製造背後,是無數像王澤山這樣不求名利、放棄享樂、默默奉獻的科研工作者和知識分子,他們才是中國的脊梁;他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才是當下中國最需要的時代精神!
中華民族的復興偉業,決定了我們更加需要知識和科學,更加需要科研工作者、知識分子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多作貢獻;在此過程中,他們也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圓滿自己的精神世界。王澤山在獲獎後説:“我的精神比過去更富有,心胸更寬闊,感覺更幸福。”我們相信,幸福並非源自獎項和獎金,而是國家和人民對他的肯定,這種情懷胸襟,應與所有科研人員、知識分子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