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圖書漂流”早已不是新鮮詞。隨便走進江蘇某一個城市的公園、廣場或者購物中心,你都有可能和“圖書漂流箱”不期而遇。從前兩年熱鬧一時的“地鐵丟書”,到如今江蘇各地掀起的“漂流驛站”,全民閱讀也搭上了“共享”快車,從單純的私人化閱讀向共享閱讀邁進。然而,圖書漂流並非一帆風順,各地圖書“漂不動、漂不遠”的現象時有發生,如何讓圖書漂流真正實至名歸,這不僅考驗市民的文明程度,也考驗著管理部門的智慧。
在圖書的實際漂流過程中,圖書丟失、還書超時是普遍現象,更有人借換書之機投放非法出版物,或以舊換新,還有些回漂的書上留下了讀者不文明的印痕。
圖書漂流為何漂不動、漂不遠?首先是市民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根據省全民閱讀辦的一項摸底調查顯示,江蘇省內絕大部分圖書漂流點的圖書主要來自三個方面:政府採購、社會募捐和個人捐贈。有政府採購和廣泛發動捐獻做兜底,漂流圖書的來源得以保障。但俗話説,“越容易得到的越不知道珍惜”,面對嶄新、免費的漂流書,部分讀者難免會有貪小便宜的心態,“不拿白不拿”或者圖書到手後隨便丟棄,不僅浪費了圖書資源,更讓圖書漂流這種形式陷入困境。
圖書漂流亂象的背後,還凸顯管理的難題。作為一項可以帶來文明城市加分的政績工程,許多單位申報積極性很高,但往往漂流書屋/書箱/驛站建立後,後續管理熱情不高,導致漂流的品質難以提升。
如何維護圖書漂流這一新生事物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江蘇省內不少地方都進行了探索。南通市全民閱讀辦分兩批次累計投入10萬元圖書,用於“鳥巢書屋”圖書的初始投放和補充,各區全民閱讀促進會、閱讀辦負責後期投入和日常管理。例如崇川區由鳥巢書屋臨近報亭管理人員負責管理,區裏每月補貼200元管理費;港閘區、開發區、通州區由臨近社區工作人員、志願服務者進行管理。宿遷採用屬地管理原則,由所在地管理單位負責日常管理,由市圖書館安排專人巡查管理,定期對圖書查驗、補充、流轉,保證正常運行。張家港則在文化志願服務驛站發放圖書捐贈證書,填寫漂流卡,蓋上圖書漂流騎縫章,漂流滿十次或捐贈滿十本書,便可獲贈獎品。
這些辦法確實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圖書漂流的正常運轉,但人們對這一問題的思考不應止于管理層面。圖書漂流作為書的共享模式,是“新時代”發展過程中文明價值觀的呈現。在共享精神下,一本書的順利分享不再僅是閱讀的傳遞,更是信任的傳遞,體現了社會文明的進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落實共享發展是一門大學問,要做好從頂層設計到‘最後一公里’落地的工作,在實踐中不斷取得新成效。” 新時代的問題,需要新時代的解決思路。如何既能體現開展圖書漂流的初心,又讓圖書漂流真正變成誠信的“接力”、智慧的共享?移動互聯時代,利用創新技術實現漂流圖書的創新管理是打通“從頂層設計到‘最後一公里’”的“利器”。
在江陰,“香山書屋”是一個知名的全民閱讀品牌,其倡導的閱讀志願服務,成為全國優秀志願服務的案例。“香山書屋”在江陰發起的“書香漂流公益項目”,或許正因為把握住了互聯網時代的脈搏,才在當地成功地進行了實踐並收穫了越來越多的認可。
“書香漂流公益項目”採用線下“漂流書箱”與線上“全民閱讀、志願風采”書籍借閱系統相結合的模式,在公共活動區域設置“漂流書箱”,書籍統一用軟體系統管理,市民可以通過手機掃描圖書封底的二維碼實現分享、傳遞;志願者也可根據掃描者的註冊信息對圖書進行追蹤與催還,加之志願者定期對漂流書箱進行維護,確保書籍與書箱的常態化運作。目前,維護漂流書箱的志願者已形成團隊化運作,並通過“時間銀行”系統吸引普通市民,捐出自己的業餘時間參與義務維護工作。借助移動互聯網的前沿技術和碎片化時間管理,這個項目迄今吸引了超5萬人次參與圖書共享漂流。
由此可見,保證“從頂層設計到‘最後一公里’落地”的暢通,説到底要靠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創新思路與創新舉措,只有這樣,才能讓更多人在圖書漂流的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讓“共讀共享”成為書香江蘇的又一張亮麗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