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填埋場日趨飽和,建築垃圾尋找新出路 紅山路試點“全垃圾”鋪路
紅山路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處置中心,將把加工的建築垃圾成品料用於道路攤鋪中。 何鋼 攝
正在進行快速化改造的紅山路,有望成為南京市首個全結構層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道路。近日,市建委、市城建集團在紅山路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處置點召開現場會。8月15日,將在紅山路快速化改造現場選取100米—200米列為試驗段,試點道路全結構再生産品鋪裝。
隨著填埋場的日趨飽和,為建築垃圾尋找出路是我市高品質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2019年4月,市政府印發《關於促進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實施意見(試行)》,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建築垃圾收運、處置及再生利用體系,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率力爭走在全省前列。按照計劃,南京市擬建19個移動和固定式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處置點。截至目前,已建成南部新城、棲霞區、玄武區、溧水區多個處置點。其中,紅山路處置點為2019年市級試點項目,承擔課題研究和先行先試的任務。
南京環境集團負責人張呂林表示,紅山路處置點以拆建垃圾骨料和建築泥漿泥餅為主要利用對象,産生的再生品用於替代市政道路的路床和底基層、基層天然原料,為全市推廣複合利用再生垃圾提供模板。自5月建成以來,共處置混凝土垃圾原料800噸,生産混凝土再生骨料700噸,利用率87.5%;處置磚混垃圾原料1400噸,生産再生骨料700噸,利用率50%左右。
8月15日,將在紅山路快速化改造現場選取100米—200米列為試驗段,試點道路全結構再生産品鋪裝。負責該項課題研究的東南大學教授張亞梅,此前一直在南部新城開展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研究。她表示,從磚混垃圾再生品作為道路底基層、混凝土垃圾再生品作為道路基層的試驗結果看,基本滿足道路設計標準。但建築垃圾要實現道路全結構層應用,尤其是對泥餅的再利用,在全國都沒有參考經驗。為此,他們從江寧泥漿廠3次採集泥餅樣品,破碎碾壓後觀察顆粒分佈,分析其承載比和抗壓度,發現如果路床層全採用泥餅原料,不僅密度值低,承載比也很低。對其養護6天后浸水試驗,無限次抗壓發現膨脹變形、幹化後開裂,不適合降雨量多的南方。於是,他們正在反復試驗,通過在泥餅中按比例添加石灰、水泥、再生建築垃圾骨料成品,提高密度和抗壓性。
“開展磚混垃圾、混凝土垃圾和泥餅的課題研究,探索全結構路層採用建築垃圾再生産品,將是一個重要突破。”南京城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紅山路處置點特殊項目經理鄒建平説。
南京日報記者從市建委建設一處獲悉,南京市規劃的19處移動和固定式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置點,已有7處建成運行,年處置建築垃圾規模350萬噸,其餘12處正在開展選址和前期手續辦理。與此同時,我市正開展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立法工作,已形成初稿。(南京日報 記者 何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