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省多地先行先試開發園區“去行政化” 為創新熱土注入更強動力
江蘇省委十三屆七次全會要求,推動有條件的開發區“去行政化”改革,進行整體性、系統性職能重構。新華日報記者日前獲悉,南京、泰州近期先後出臺相關改革指導意見,還有一些開發園區自發先行一步,啟動體制機制方面的改革舉措。
據介紹,開發園區是江蘇省經濟建設主戰場、改革開放主陣地。然而,走過36年發展歷程的開發園區,尚未在體制上作過大調整,不可避免地積累了一些矛盾和問題。江蘇省委編辦工作人員前往6個省市學習考察,書面調研省內144家開發園區,並對其中28家進行實地走訪,匯總比對組織架構、編制職數、政區關係、稅收總額等30多項指標,發現開發園區發展中出現的“機構掛牌多、人浮於事、隱性負債加重、違約風險積聚”等問題,需要儘快解決。
“只有創新體制機制,使體制更順、機制更活,開發園區的管理運行才能更加協同高效,開發園區才能具備更強的活力和發展動力。”江蘇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委編辦主任俞軍説,“各地、各開發園區必須做好省委十三屆七次全會佈置的這道‘必答題’。”
南京市4月中旬出臺《關於優化開發園區管理運行機制的若干指導意見》,在運行模式、職能機構、崗位管理、用人制度等方面提出具體的“去行政化”改革要求,隨後派出4個督導組,深入22個開發園區,推動此項改革落地落實。5月20日,該市各區及22個開發園區的改革主方案全部出臺,22個開發園區的人員競崗方案全部完成。
5月上旬,泰州市出臺《關於深化開發園區改革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在開發園區建立科學規範的管理架構、精簡高效的運營模式、充滿活力的人事薪酬制度等改革任務,以“體制機制的硬改革推動開發園區的大發展”。改革既要系統謀劃,也要突出重點,如推進“兩集中三剝離”:人員和資源向招商一線、服務一線集中;非主營業務逐步剝離,向特色園區、專業園區轉型發展;非産業化功能加快剝離,專注于産業發展和項目建設;非必要辦事機構堅決剝離,圍繞經濟管理和投資服務設置內設機構。
作為此項改革的牽頭部門,江蘇省委編辦近日召開開發區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工作視頻座談會議,部分開發園區交流了各自的改革思考、探索創新。
蘇州工業園區充分借鑒新加坡先進管理經驗,具備相對成熟、較具特色的體制機制。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林小明介紹,園區將緊扣“高度産城融合”特徵,結合全域自貿區建設,探索開發區體制、行政區職能、自貿區使命“三區融合”的發展新路徑。目前,園區正在研究關於體制機制改革的一攬子措施,例如推動大部門制優化升級,在機構設置上統籌産、城、人需求,把更多的職能、資源、保障向開放、創新、發展領域聚焦。
“‘去行政化’改革,關鍵是激活幹部隊伍。”南京江北新區黨群工作部部長王安偉説。2017年底開始,南京江北新區實行全員聘用制,按需設崗、以崗選人、按崗聘用、以崗定薪,淡化人員的行政、事業等身份。與此同步,江北新區實施幹部競聘制度,幹部所聘職務待遇等在兩年聘期內有效。2019年11月新一輪競聘後,區管幹部中新聘任80後74人,碩士以上學歷佔40.3%,不再續聘30人。2020年4月,南京江北新區公佈幹部“出”的辦法,將按照3%的比例動真碰硬剛性淘汰。
泰州醫藥高新區黨工委委員、組織部部長葛立網介紹,醫藥高新區正積極推進各項改革,包括科學制定功能園區權責清單,明確經濟發展、投資服務、安全監管等主責主業,切實減輕園區不必要的非經濟發展負擔;組建功能園區開發集團,實行“黨工委(管委會)+集團公司”管理模式,按照企業化搭建組織架構、推進運營管理;大力度精簡園區機構人員,機構精簡70%以上、人員精簡40%以上。
江蘇省委編辦有關負責人表示,我省將出臺指導意見,明確改革方向,細化改革要求,發揮全省開發園區作為創新熱土自帶改革基因、充滿創新勇氣的特點,主動改、大膽試。(新華日報 記者 徐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