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京城墻,賦能美麗古都建設
紫金山腳下,玄武湖畔,南京城墻蜿蜒聳立,經百年滄桑,護一城風雨。
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在考察調研西安城墻時作出重要指示,“城墻是世界級的寶貝,要保護傳承好。”650歲的南京城墻,不僅是南京人引以為豪的“傳家寶”,也是南京城市的形象標識和文化地標,更是南京打造“創新名城、美麗古都”的基石。
南京人最愛的城墻
“每年春節‘城門挂春聯’,就仿佛提醒我們要共同守護南京城墻這個650多年的文化名片。”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産研究所所長賀雲翱説。
這樣的情感,流淌在許多生活在南京這座城市的人心中。2020年5月起,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與揚子晚報發起“愛上城墻的一萬個理由”徵集活動。網友“發曉芽”説“城墻是家”,網友“應子偉”説“南京城墻是我們的文化圖騰”。
城墻是南京最靚麗的城市文化名片,同時也是南京人的精神家園,很多南京人都能説上一兩段自己與城墻的不解之緣。遊人走進城墻“驛站”,可以休憩品茗閱讀,可以利用現代科技手段觸摸城墻歷史,也可以精心挑選城墻主題文創産品,把“城墻”帶回家。
2014年全面開放後的南京城墻,積極整合沿線旅遊資源,提升文化休閒服務功能,豐富公眾參觀遊覽體驗,加大文化旅遊品牌宣傳力度,南京城墻景區客流量不斷創造歷史新高。2019年,南京城墻參觀人數達200萬人次,旅遊收入突破3000萬元。
魅力四射的城墻
城墻,是南京這座文化古都的框架和骨骼。南京城墻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大”,更在於設計思想獨特、建築工藝精湛、規模宏偉雄壯。明朝城墻巧妙地將歷代城垣的工藝為我所用,不遵循古都城取方形或矩形之舊制,而是順應南京地形地貌,成為古代城市軍事防禦系統工程及城垣建築技術之集大成者。正因為其重要的文化遺産價值,早在1957年,中華門被定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南京城墻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和2012年,南京城墻兩次被列入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錄。
近年來,南京加大城墻保護利用和環城墻環境整治力度。系統整治了護城河,實施河道清淤、控源截污,連通主城水系。引流補水,提升水體環境容量和自凈能力,整體提升護城河段河道水質,打造城市“清水走廊”。同時,提升城墻周邊綠化,按照《南京城墻墻體兩側綠地植物應用導則》的要求,對城墻兩側鬱蔽的植物進行處理,重點疏剪、移植城墻外側喬木,打通景觀視廊。優化沿城墻地段櫻花、桃花等觀賞植物種植,提升城墻周邊景觀品質。增加城墻外側綠道23公里,內側14.6公里。以明城墻為中心,形成環城慢行系統、生態綠化系統、人文景觀系統、湖河水景系統,體現南京山水城林的特色。
“活”起來的城墻
文物,既要保護好,也要用起來,才有活力,彰顯其價值。2017年8月,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對城墻保護和開發利用進行調研。同年12月,他再次關注城墻調研活化利用和文旅融合工作。張敬華表示,要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大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的要求,以申遺工作為契機,深入推進南京城墻的旅遊開放、資源活化和文化傳承,切實把城墻保護好、利用好、開發好,將城墻打造成為南京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城市名片和世界級文化旅遊項目。南京城墻是南京獨特的資源稟賦和人文景觀,保護、利用好城墻,功在當代,利在韆鞦!
2016-2020年,“城門挂春聯”活動連續5年舉辦,將南京城墻這一文化遺産,與歷來被廣大群眾喜愛的詩詞文化、楹聯文化、書法文化巧妙融合,不僅向海內外普及了中國傳統文化,也提升了南京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
城墻跑、城墻燈會、城墻徵文大賽、VLOG大賽,活動一個接一個,城墻與城市、市民融合得更緊了。在剛剛過去的第44個國際博物館日,作為2019南京城墻國際攝影大賽的收官之作,攝影大賽的110幅(組)優秀作品以戶外展覽的形式被搬上城墻,全世界網民通過雲端就能觀看展覽。與此同時,一份特殊的“南京禮物”——《城墻之美,世界看見——南京城墻攝影作品集》也同步發行。
每一項活動、每一部專題片、每一張照片裏,都鐫刻了南京城墻炫麗的身影。
高科技保護的城墻
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的保護體系,讓南京城墻安全健康,繼續守望城市的發展、變遷。
南京城墻監測預警平臺于2016年11月立項,總投資3000萬元。平臺滿足實時監測與應急預警,趨勢分析為保護和修復工程提供數據支撐,數據評估為遺産利用研究提供分析基礎。項目于2020年2月17日正式開始,預計年底全部完成並交付使用。屆時,可達到世界遺産監測要求,助力申遺。
“平臺建成後,對於城墻本體的監測數據可實時傳輸到後臺,如發現有異常的位置移動、縫隙變化等,會在第一時間報警。相較于往常全靠人力巡查,將更加精準、迅速。”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告訴新華日報記者。
650多歲的明城墻,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需要用科技手段來解碼。
南京城墻本體磚文信息採集數據庫建設已實施三年,對神策門段、太平門段、中山門段等約6公里城墻本體清晰銘文城磚信息進行採集,完成41472塊清晰銘文城磚的照片拍攝與坐標定位。從城墻本體上採集到的磚文數據,將按照統一標準錄入南京城墻城磚銘文數據庫,形成永久保存的電子檔案資料。
同時進行的還有南京明故宮大遺址文物數據信息採集與展示工程,項目通過三維建模和文物復原技術,對午門、三大殿等重要遺址點進行數字化復原,最大限度還原明故宮皇城內宮殿、水系、道路的整體佈局與形制,利用虛擬數字化手段,回溯文物所處的原始環境,再現明故宮大遺址的前世輝煌。
走進國際視野的城墻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江蘇大地留下了令人驚嘆的非凡遺産,而南京城墻無疑是其中最為厚重、閃耀的一項。
申遺,是一個令人嚮往的目標。而在申遺的道路上,南京城墻不斷跑贏一個個“小目標”。工作極其艱巨,但前景令人期待。作為中國明清城墻(南京城墻)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的配套項目,2018年總投資2.8億元的南京城墻博物館開工。
建設一座高標準南京城墻博物館,是城墻保護工作者的夙願,也是專家學者和廣大市民的熱切期待。根據何鏡堂院士的設計理念,南京城墻博物館追求的視覺效果是“呈墻”,博物館最大的“藏品”就是長達25公里的南京城墻。
南京城墻博物館建設的同時,向社會各界徵集文物藏品也在進行,部分已徵集到的文物存世無多,十分珍貴: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的明代磚窯、明萬曆年間的佛朗機銅銃、大報恩寺遺失的“飛來剪”……2021年此時,大家就可以走進南京城墻博物館新館。
2018年8月,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啟動“中國明清城墻申遺國際傳播推廣”項目。中英文《中國城墻故事》自2019年5月起,在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
南京市民的熱切支持,讓申遺工作駛上快車道。2020年1月,南京城墻城磚保存與展示的公益空間——“磚集館”,在明城墻腳下的悅動·新門西開館。“磚集”取“城磚文化集合傳承”之意,是對三年來回收的城磚進行集中保護展示的公益空間。2016年底,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攜手南京城墻保護基金會,共同推出“顆粒歸倉 守護城墻”活動,向社會廣泛徵集散落的明城磚線索。根據廣大市民提供的數百條線索,目前共回收20多萬塊明城磚。每一塊城磚,都記錄了南京市民保護城墻的參與之舉、關愛之心。
公眾的積極參與,讓每個守城人、護城人備受鼓舞。在全社會的支持下,南京城墻這座矗立650多年的城市文化地標,一定會為南京美麗古都的建設作出不可替代的貢獻。(新華日報 記者 仲 敏 黃 靜 宗玉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