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本溪,冰雪消融,萬物開始復蘇。市民高斌這些天又開始整理他的漁具,“兒子,再過幾天你就能吃到‘開河魚’了!”看著身邊也在跟著忙活的兒子,高斌興奮地説。
吃“開河魚”對本溪人而言是延續很久的美食傳統,而對於高斌來説,這既能享受優哉遊哉的垂釣樂趣,又能滿足家人的口福。
“太子河又有魚了!”這是近些年在本溪市漁友中廣為流傳的一條消息。隨著這條消息的傳播,太子河本溪市區段又出現眾多垂釣者的身影。
“對於太子河,我太熟悉了。小時候經常在河裏游泳、嬉水、抓魚,那段時光至今難忘!”太子河對於40歲的高斌而言,有太多的回憶和眷戀了。其實,這種與母親河相關的記憶同樣留在了很多本溪人的頭腦中,有童年時的與水為伴,有青年時的人約河堤旁……
然而,在那個生態保護意識淡薄的年代裏,如青山、藍天一樣,太子河也同樣受到“迫害”。由於疏于管理,加之水量減少,太子河逐漸面目全非。每逢枯水季節,這裡水流細小,枯灘雜草,變成了一條死寂的河;挖沙採石、人為設障,讓它成了一條殘缺的河;生活垃圾、工業棄渣、民用和工業污水直排,使它變成了一條骯髒的河。“那時太子河裏的魚逐年減少,很多特色魚種都滅絕了。即便是從中釣到了魚,也因為污染,沒人敢吃。”在那段時間裏,高斌想過“釣魚癮”,只能選擇去水庫或是魚塘。
“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帶著這樣的執念,本溪市開始逐年提升生態保護力度。全市持續實施了“藍天工程”“碧水工程”“青山工程”,“掃光”小冶煉、小灰窯、小造紙等;淘汰10噸以下生産及洗浴燃煤鍋爐955台及2.27萬台黃標車;實現城區生活污水處理率90%以上,鄉鎮污水處理率60%以上;礦山復綠面積500多公頃……同時,全市還先後投資40多億元上馬百餘個治理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項目,實現了減排二氧化硫22492.42噸、氮氧化物7537.89噸、化學需氧量7809.52噸、氨氮222.7噸,僅2017年,本溪市就實現環境空氣品質良以上天數318天,達標率87.1%。
昔日平滑如鏡、魚翔淺底的太子河又回來了。“魚種很豐富,有紅鱗子、白鱗子、老頭魚等,連曾經滅絕的馬口、細鱗等太子河特有魚種,也時有發現。其實,釣到多少魚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再次享受在家門口垂釣的樂趣。”高斌説。
如今,本溪市民都在享受生態環境改變所帶來的宜居生活。市政、楓葉等休閒廣場和以綠化為主的遊園相繼建成;博物館、體育館等公共設施的使用;平頂山公園、兒童樂園等免費開放;道路上華燈閃爍與建築上的流光溢彩;森林覆蓋率達76%,人均生態遊憩地面積286平方米以上……這些變化,使本溪人在物質生活不斷得以滿足的基礎上,其生存和生活環境也在加速“綠化”。(記者司成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