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晚間,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印發《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産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簡稱《意見》),並從即日起正式實施。
這也意味著,市場討論多時的“資管新規”正式落地,本月起,理財市場將出現重大變化。
理財産品不可承諾“保本保收益”
由於剛性兌付抬高無風險收益率水準,干擾資金價格,弱化了市場紀律,導致一些投資者冒險投機,金融機構不盡職盡責,道德風險較為嚴重。對此,“資管新規”作出了一系列細化安排,其中在定義資管業務時,明確要求金融機構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産品出現兌付困難時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
這就是説,銀行以後不能再賣保本保收益的理財産品了,如果理財産品發生風險,要由投資者個人來承擔損失。
今年銀行非保本理財的發行比例維持在2/3左右,但是根據銀行披露的數據,絕大多數産品都能如期兌付本息。融360監測的數據顯示,3月份共有15212款理財産品到期,6149款産品披露了實際到期收益率,共有157款産品未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收益達標比為97.45%。
短期封閉式産品將加速退市
流動性高、收益搶眼,銀行發售的短期或超短期理財産品,往往受到投資者的青睞。從本月起,這類産品將加快退市的速度。
普益標準分析師向記者表示,《意見》要求金融機構加強産品久期管理,規定封閉式資管産品期限不得低於90天,以此糾正資管産品短期化傾向,切實減少和消除資金來源端和運用端的期限錯配和流動性風險。
記者5月2日從沈城銀行機構了解到,近期在售的理財産品最低期限為35天。由於新規給了銀行一年多的過渡期,所以,短期內封閉式預期類理財産品仍有可能繼續發售,但數量會逐步減少。該類産品退市後,市民如想購買短期理財産品,則需轉向開放式産品。
九成理財産品可能轉為凈值型
《意見》鼓勵金融機構對資産管理産品實行凈值化管理。凈值型理財産品與開放式基金類似,為開放式、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産品,沒有預期收益,沒有投資期限。産品每週或者每月開放,用戶在開放期內可以進行申購贖回等操作。普益標準分析師認為,未來90%以上的銀行理財産品都將被迫轉型為凈值型。
記者走訪多家銀行網點發現,凈值型理財産品已在一些銀行低調試水。以一家商業銀行為例,該行從去年底開始落實理財産品凈值化轉型,目前有兩款凈值型産品在售。但從銷售情況看,要讓客戶接受還需要一些時間。 (記者 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