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之春”傳來“孔子時代的聲音”

2018-05-12 08:05:25  |  來源:瀋陽日報  |  編輯:董健雄   |  責編:陳夢楠

  “在兩個月的時間,‘瀋陽之春’第七屆中外音樂文化交流展會有80多場國際音樂會、講座,這是瀋陽城市文化的自信。 ”

  5月10日,武漢音樂學院副院長、中國音樂考古中心主任李幼平參加了由瀋陽市委宣傳部與瀋陽音樂學院共同舉辦的“瀋陽之春”第七屆中外音樂文化交流展,並給瀋陽的音樂愛好者帶來一場名為“當目光投向人的時候——曾侯乙編鐘研究40年的若干啟示”精彩講座。

  與時代發展“美妙共振”

  “有聲無情為之音,聲情並茂方為樂”,李幼平説:“1978年5月,深埋于地下2400餘年的曾侯乙編鐘在湖北隨州擂鼓墩重見天日,震驚中外。曾侯乙編鐘發出的聲音是孔子時代的聲音。”

  “曾侯乙編鐘出土後沒有落入傳統的文物保護窠臼,而是努力地讓它實現原音重現,讓它‘復活’。也正因為如此,曾侯乙編鐘出土40年來,實現了與時代發展的‘美妙共振’。”李幼平説。

圖片默認標題

  智慧新編鐘讓其煥發新活力

  講座中,李幼平現場播放了他研發的智慧新編鐘視頻,即利用高科技讓編鐘實現無人敲擊自會發聲,完成了古樂新奏。

  李幼平説:“我以曾侯乙編鐘為基礎,運用計算機集成控制科技,借助通用鍵盤介面,使古老編鐘煥發新活力。具體來説,就是通過計算機分析和集成控制技術,將每一口鐘科學地配置一個鐘槌,按指令、演奏發音的標準,使傳統編鐘由多名演奏人員手握鐘槌的打擊樂器,演變成以通用鍵盤為介面,也就是説會彈琴就能彈奏編鐘,使古老的樂器成為當下的普通樂器。”

  “瀋陽之春”增加瀋陽城市文化自信

  作為中國音樂考古學方面的頂尖專家,李幼平説:“瀋陽擁有魯美和沈音,是中國具有延安魯藝精神的城市。‘瀋陽之春’第七屆中外音樂文化交流展活動體現了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文藝思想。更是樹立瀋陽城市文化形象、弘揚城市時代精神、體現城市精神風貌的重要舉措,很有意義,增加了瀋陽城市文化的自信。”(記者 楊博/文 李浩/攝)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