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兵山市21台蒸汽機車成著名景點

2018-05-30 14:21:33  |  來源:遼寧日報  |  編輯:楊海峰   |  責編:董健雄

圖片默認標題

已75歲的美國産機車。

圖片默認標題

職工檢修蒸汽機車。

  從1960年到2002年,蒸汽機車是鐵嶺鐵法礦區、鐵法市(2002年改稱為調兵山市)的主要運輸工具。在蒸汽機車退出舞臺之際,當地保留了21台蒸汽機車,建成蒸汽機車博物館,有意思的是,這些機車都能正常行駛。調兵山市因此成為世界上擁有能正常運行的蒸汽機車最多的城市,成為國內外蒸汽機車愛好者的心儀之地,100多部影視片在此拍攝。

  曾用洗臉盆給蒸汽機車注水

  “調兵山市以前是荒涼的農村,因煤而興。”上周的採訪中,鐵法能源公司鐵路運輸部黨委書記張金華對記者説。隨後,他講起了蒸汽機車在鐵法的歷史。

  1958年7月,開發鐵法煤田的“戰役”首先在北部的大明礦井打響。儘快把鐵法的煤運出去,是當時遼寧人的期望。1959年3月,鐵法煤田上的第一條鐵路線——鐵嶺至三家子鐵路線開工,時任遼寧省委第一書記的黃火青等領導帶頭揮鎬築路,修路工期不到2個月即竣工通車,全長32.6公里。

  現年87歲的隋士發,是鐵法煤田交通運輸處的第一批工作人員,他向記者介紹:“當時全國能源短缺,國家對遼寧的煤礦進行重點建設。1958年在瀋陽和鐵法同時發現了煤田引起了轟動,上級決定由阜新煤礦支援瀋陽煤田建設,由撫順煤礦支援鐵法煤田建設,鐵法煤田的第一台蒸汽機車就是1960年從撫順礦務局調來的。”

  隋士發的臉上露出了不捨:“當時整個鐵法煤田建設都是白手起家,交通運輸處還在租民房辦公,更沒有食堂,大家吃的是沒有去皮的苞米麵,再就是煮苞米粒和大麥米來吃,儘管原材料短缺,但對這臺蒸汽機車格外珍愛,專門用木板為它定做了一個車庫。”他講道,由於這臺蒸汽機車沒有上水設備,礦區不僅為其打了深井,還在一條新開河的河邊挖了深坑,取水時先放筐進去過濾河水。當時也沒有裝卸煤炭的設備,工人們就用筐把煤抬到站臺上,用鍬裝上火車。

  一台蒸汽機車遠遠不能滿足運煤需求,不久撫順又調來第二輛機車。“這臺機車的車輪直徑能有一人多高,一米八左右,令人印象深刻。”隋士發説。由於要根據運量匹配機車,到了1963年,鐵法礦區的蒸汽機車已有4台。

  因運輸任務繁忙,既運輸煤炭也運輸開礦建礦所需的設備和材料,這些蒸汽機車的司機“三班倒”,歇人不歇車,直到機車報廢。

  隋士發記得,1967年的一天,有臺蒸汽機車因缺水“趴窩”了。一台蒸汽機車能裝十余噸水,為了儘快讓它跑起來,礦區緊急動員了近40名工人拿著洗臉盆,從附近的一口井邊一直排到蒸汽機車旁。井裏打出的水倒進洗臉盆裏,工人們依次遞送,用洗臉盆給蒸汽機車注水。“就這樣傳遞了近4個小時,也只裝了一半。在大家的注視下,它竟然隆隆地啟動了,大家那個高興勁兒就甭提了。”隋士發説。

  懷念通勤車廂裏的歡快時光

  記者查閱鐵法能源公司的資料得知,從1967年起,修建從三家子到調兵山的鐵路,到1990年調兵山至康平三台子一井鐵路通車,從1960年貨物週轉量為241.2萬噸/公里,到1994年完成24459萬噸/公里,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蒸汽機車在調兵山地區步入黃金時代,是客貨運輸的絕對主角。

  在這一時段,鐵法礦務局運輸部擁有SY型蒸汽機車17台、蒸汽吊車1台。運行線路橫跨三縣兩市(鐵嶺縣、法庫縣、康平縣、鐵嶺市、瀋陽市),長達240公里,沿途共計20個站點。1959年到1980年,三家子為客貨交接站,1981年遷到大青編組站,當時的大青站是東北最大的編組站,年吞吐能力達1000萬噸。

  鐵法能源公司宣傳部宣傳科科長馮誠對記者説,鐵法礦區乃至整個調兵山人都對蒸汽機車有種特殊的感情,40年間,至少兩代人曾與蒸汽機車朝夕相處,震撼的汽笛聲、巨大的車輪碾軋在鋼軌上的聲音是人們熟悉的樂章。當時的調兵山火車站人來人往,每時每刻都有列車進站、出站,是調兵山最熱鬧的地方,車站內外的商鋪生意都很興隆。

  談起那段忙碌的歲月,鐵法能源公司鐵路運輸部車務段副段長馬彥明説:“當時我在三家子站工作,運往康平、法庫的糧食、日用品都從站裏走,天天貨車爆滿,一幹就是24小時,這在當時是常事。客運當時也非常擁擠,擠到什麼程度,列車員為進車廂有時只能從車窗鑽進去。”

  據鐵法能源公司史志記載,到1987年,鐵法蒸汽機車的客運量已接近1000萬人次,在1991年又增開了5對列車,每日新增客運能力1.15萬人次,緩解了職工通勤擁擠的狀況。

  據鐵法能源公司調度員張立新分析,當時礦上有職工8萬人,有的在礦區附近住,有的不在礦區附近住,即使在礦區附近住,由於礦區有四大礦和四小礦之分,工種有開採、電力、運輸、水暖、建井之別,大多數職工要跑通勤。到了週末,許多職工又要和家屬一道,趕赴調兵山鎮採購生活用品,又是客車的人流高峰期,也促進了調兵山的繁華。

  馬彥明回憶説,那個時候,有些沿途居民也搭乘礦上的通勤車,在列車剛剛通到康平、法庫時,許多當地人從未見過火車,有的人要親手摸一摸火車,有的還購票坐上一段,在車上喝瓶水,再坐回來。

  鐵法能源公司宣傳部副部長謝大可告訴記者,礦上職工實行三班倒,通勤列車也與上下班的時間對應。“在蒸汽機車帶動的通勤車廂內,職工們或早就相識,或慢慢熟悉,車廂裏時常充滿職工們的歡聲笑語,有的説書,有的唱戲,大家開開心心地坐在一起,無形中通勤車也成了培育職工集體觀念、樂觀精神的熔爐。”謝大可説。

  有最早進口機車和國産最後三台機車 外國人特意跑來找感覺

  上世紀90年代是鐵法礦區蒸汽機車運行的高峰期,卻也是國內蒸汽機車的退役時段。在不斷增加的運力需求面前,蒸汽機車功率小、速度慢、煤和水的消耗高等缺陷日益凸顯,升級換代不可逆轉。

  不過,東北是老工業基地,廠礦多,且蒸汽機車多為定制,操作靈敏,機動靈活,便於瞭望,尤其適合廠礦使用,機車更新換代的速度要慢些。“鐵法礦區的情況還要特殊一點,當時産煤量正是上升期,5台‘建設’型蒸汽機車已到了報廢年限,且機車司機滿負荷運轉,培訓司機不是一兩天就能完成的,無法立刻改用內燃機車。”鐵法能源公司鐵路運輸部機務段副段長蓋增輝對記者説。

  於是,鐵法礦區又向已處於半停産狀態的唐山機車工廠定制了三台蒸汽機車,1999年10月,這三台機車運至鐵法礦區,即上游1770、上游1771、上游1772機車,這也是中國製造的最後三台蒸汽機車。

  到了2002年,鐵法礦區的煤炭外運任務已由內燃機車擔綱,蒸汽機車到了退出歷史舞臺之時。如何處理這些蒸汽機車,國內一般採用廢棄或銷毀的方式。但鐵法礦區沒有這麼簡單的處置,這其中有情感因素,在42年間,蒸汽機車為礦區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運送了鐵法礦區生産的2.5億噸煤炭,承擔了在這期間職工上下班的通勤任務。時任礦區運輸部領導班子有長遠考慮,決定保留現有蒸汽機車,開發蒸汽機車旅遊業。

  鐵法能源公司鐵路運輸部宣傳部長劉洪生向記者介紹,在蒸汽機車還在服役的2000年前後,礦區運輸部領導就發現,不少歐美人趕過來,專門給蒸汽機車拍照,是因為蒸汽機車顯得落後嗎?不是!在站臺,這些外國人打開列車時刻表,帶著一種虔誠的表情乘坐蒸汽機車。一問,才知道他們是蒸汽機車的發燒友,不遠萬里趕來就為體驗蒸汽機車給他們帶來的非凡感受。看來蒸汽機車是越來越稀缺的旅遊資源,而且來鐵法觀看蒸汽機車的發燒友有增無減,這給了鐵法礦區運輸部做決策的底氣。

  鐵法礦區不僅保留了原有的蒸汽機車,還建設了蒸汽機車博物館,並從內蒙古自治區引進了鎮館之寶KD6-487機車。鐵法能源公司鐵路運輸部主任康雪嶺告訴記者,KD6-487機車的來歷不尋常,它由美國利瑪(Lima)公司1943年製造,專為歐洲戰場設計生産的重型貨運機車,也是當時最先進的美國鳥型蒸汽機車。二戰後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將50台KD6-487機車援助給中國,該機車曾在鄭州、柳州、韶關、平莊等地服役。

  引入KD6-487機車後,鐵法礦區的維修人員通過2個多月的大修,這臺當時已60多歲的老機車又煥發了青春與活力。目前世界上能運行的此種型號的機車僅此一輛,另一輛在英國已不能運行。“這臺KD6-487機車絕對上過戰場,你看機身上還有密密麻麻的坑,據武裝部的人員看後説,那些坑是機槍子彈打的。”鐵法能源公司蒸汽機車博物館館長劉春山説。

  除了KD6-487機車和上游1770、上游1771、上游1772機車,調兵山蒸汽機車博物館內還有躍進269機車、建設5029機車等17台蒸汽機車。這21台機車與其他蒸汽機車博物館中的蒸汽機車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們性能良好,隨時可以上線運行,不是擺設,這得益於鐵法礦區保留著一批蒸汽機車司機和維修人員隊伍。

  在鐵法礦區有13年蒸汽機車駕齡的老司機于會明告訴記者,前些年他沒少接觸其他省份的蒸汽機車司機,業內公認遼寧的蒸汽機車司機技術好、肯動腦,維修人員修車水準也是全國一流。48歲的甄輝東已在蒸汽機車上工作了11年,他説,上世紀60年代,鐵法礦區一共培養了21名火車司機,他父親甄運久就是其中之一,他從小就看到父親捧著技術書籍在檯燈下刻苦研讀,在父親的帶動下,他也如願與蒸汽機車結緣。

  近年來,鐵法礦區的蒸汽機車已吸引中外遊客20多萬人次,能開動的蒸汽機車還受到影視界的青睞。自2005年李幼斌主演的《紅色追擊令》在調兵山拍攝後,到2017年先後有中韓兩國135部影視片在此拍攝,讓蒸汽機車進入鏡頭。康雪嶺告訴記者,在《建國大業》《一九四二》《一代宗師》等大片和《闖關東》《東方》等電視劇中,KD6-487機車、上游1770機車、上游1772機車一再出鏡,在蒸汽機車做道具的拍攝現場,調兵山群眾近距離地看到了唐國強、陳寶國、侯勇、張嘉譯、張涵予、劉燁等影視演員。其中一位名叫郎旭山的調兵山群眾演員,參與了《一九四二》《小小飛虎隊》《猛獸列車》《女人的抗戰》《滿山打鬼子》等近40部影視劇的拍攝。(記者 傅淞巍)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