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教育部門近兩年來從供給側精準發力,推進高等學校佈局結構調整和學科專業優化,並引導高校積極融入地方産業升級和創新驅動進程中,全力提升高校內涵式發展水準,為老工業基地振興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
推進高校特色發展
地處遼寧西部的渤海大學,近年來全面進行專業調整,停止了國際經濟與貿易、廣告學、公共事業管理、電子商務等20余個專業的招生。
“儘管有的專業招生就業情況還不錯,也停招了。”渤海大學校長楊延東説,“同類學校都設置的專業,我們要考慮能不能辦出更高水準,辦出特色。如果不能,那就應該調整。”調整以後,渤海大學集中資源發展優勢專業,在全國排名不斷提升。
針對高校有效人才供給不足的短板,遼寧從“分、調、融”入手,引導學校實現差異化、特色化發展。“分”即分層分類管理。2016年底,遼寧首次將本科高等學校分為農林醫藥業類、工業類、現代服務業類、社會事業類。同時,根據辦學層次水準差異,將高等學校劃分為研究型、研究應用型、應用型、技術技能型。
“調”是調專業結構。2016年5月至今,撤銷重復設置嚴重、就業率過低的碩士學位授權點45個,限招、停招、撤銷本科專業176個,涉及專業點407個。
“融”指深化産教融合。遼寧目前共組建54個校企産業聯盟,吸納160所高中等學校、2737家(次)企業參加。聯盟成員可就招生就業、課程開發、學分互認等開展合作,實現人才供需的精準化對接。
精準服務助振興
遼寧省教育廳直面振興發展對人才、科技的迫切需求,把行業、企業和社會對人才急需的領域和專業,作為高中等學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引導高校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步伐,精準服務區域振興。
今年7月2日,遼寧科技大學與奧克集團聯合成立企業,合作生産遼科大自主研發的聚酰亞胺(CPI)薄膜,預計達産後,可實現年産值15億元,新增就業300人。“這是遼寧省高等教育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一個縮影。”遼寧省教育廳廳長唐國華説。
2017年,全省普通高校共轉化科技成果2799項,其中在省內轉化1889項。截止到今年5月,全省高校省內轉移轉化科技成果600項,比去年同期增長近10%。
目前,瀋陽工業大學立足服務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確定了“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國際合作、軍民融合”四大板塊協調發展的科技創新戰略,組建了3個校地研究院,10個校企研究院和兩個軍民融合研究院,建設人才鏈、産業鏈、資金鏈、創新鏈、服務鏈相融合的一體化聯盟服務平臺。
厚植人才基礎培育創新動力
大連海洋大學構建了“藍色專業體系”和“藍色人才培養模式”,主動將半數以上專業確定為應用型發展專業。瀋陽農業大學6年間有70%的畢業生投身基層一線,服務三農效果明顯。
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優先發展教育”“注重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等要求,遼寧各高校對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認識和實踐更加豐富。
“大力推進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行業需求的無縫對接,是解決大學生結構性就業矛盾的重要途徑。”瀋陽化工大學校長李志義説,近年來,瀋陽化工大學遵循需求導向的培養理念,創新校企協同化育人、專業家庭化培養、老師個性化指導的育人機制,構建了應用型人才培養新體系。
“遼寧深化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把增強服務能力作為改革的重要著力點,厚植人才基礎,培育創新動力,有效解決了長期以來教育、科研供給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脫節的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瀋陽農業大學副校長李天來教授説。(記者 王振宏、王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