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天剛濛濛亮,鐵嶺市清河區張相鎮東二台子村的王學軍便扎進自家的稻田開始除草。和他一同在田間工作的是8名在當地雇用的除草工。王學軍説:“工人在我家除草,每人每天工錢100元。雖然成本略高,但到了秋天,水稻的收購價也高,加工成大米後的價格是玉米的5倍多。”
為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從2016年開始,張相鎮便因地制宜,積極調整産業機構,不斷加大力度推進“生産+加工+科技”的現代農業産業發展模式。結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土地流轉,當年,東二台子村將村內20公頃農田集中實行“旱改水”,全部種上“稻花香二號”長粒香米,並採取有機水稻生産管護措施。
種植有機水稻,讓村民看到了品質提升帶來的溢價空間。從施有機肥到生物防蟲,從選用優質稻種到人工除草,農戶們積極參與,熱情高漲。許多農戶一邊發展高效有機農業,一邊搞起“鴨田稻”,兼得種植、養殖兩項收入。張相鎮黨委書記楊軍告訴記者,目前,東二台子村有機水稻種植面積已達48公頃。(記者 狄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