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會創新形式,融合傳統與現代。張晶晶 攝
8月17日,由遼寧民族樂團傾力打造的“緣定今聲”浪漫七夕民族室內樂音樂會登上遼寧大劇院的舞臺。這是遼寧民族樂團首次嘗試民樂室內樂演奏形式,為觀眾奉獻一場傳統與現代完美融合的音樂會。
室內樂原意指在房間內演奏的“家庭式”的音樂,後引申為在比較小的場所演奏的音樂。而民樂室內樂是我國當代音樂的一種全新的音樂形式,吸收了西方的音樂思想和理念,使用中國傳統民族樂器進行演奏。在三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民樂室內樂出現了許多優秀作品。
據遼寧民族樂團樂隊總監胡銘介紹,本場音樂會採取了民樂室內樂這種全新的音樂形式,既有經典的《陽關三疊》《夜深沉》,也有《翡翠》《草原天地》等新民樂作品;既有東北地域色彩濃烈的《月牙五更》,也有充滿異域風情的《大象》《馬車夫之歌》,以及《在水一方》《綠島小夜曲》等民樂小調,讓觀眾可以聽到古典與創新的交融與碰撞,感受到蘊含于其中的深厚文化情懷,體味東方之美。為給觀眾帶來一場不一樣的絲竹雅韻,遼寧民族樂團的27名演奏員已經集中排練兩個多月。
談到為什麼要排演這樣的一台室內樂音樂會?遼寧民族樂團團長王紀元説,民樂要發展, 應該大力發展室內樂,需要新作品的擴展與曲目的積累,新作品最終是推動和發展室內樂的原動力,所以開發新曲目,創作新作品,交換演出作品,協助呈現比賽新曲目,不斷積累,直至積累到十幾場二十幾場甚至更多場,走出去交流學習,請進來學習互補,這才是樂團得以生存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民族樂團創排這臺劇目並選擇在七夕上演,是希望將民樂與節日熱點結合,以創新的演奏形式和豐富的音樂語言演繹愛情,吸引年輕觀眾走進劇場、走近民樂,感受民樂的魅力,從而達到宣傳、弘揚民族音樂的目的,讓民族音樂更加深入人心。
王紀元認為,在演奏技術和創作水準迅速發展的今天,時代需要民族音樂有更豐富的演奏形式、更多元的創作視角和更廣闊的表演空間。民族室內樂的發展和繁榮是大勢所趨。(記者 楊競)